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两会”何时开 幕后有故事

2020-05-21 12:27:17来源:北京日报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今天在京开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天也将召开。大家都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是一次推迟的全国“两会”。但其实,历史上的全国“两会”也曾在5月召开过。那么,全国“两会”是从什么时候起固定在3月举行?北京为服务全国“两会”又曾做出过哪些努力?

1952年

提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1952年12月24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扩大会议,议题是就中国共产党提议定期召开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交换意见。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基本的政治社会改革工作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也需要一个恢复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暂没有立即实行的条件。经过3年的恢复发展,我国马上就要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议,为适应这一新时期的国家任务,应定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2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开会交换意见》)

提议得到委员们的一致赞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很快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做好普选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在于正确领导乡和县的选举。当时乡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在他们中间进行选举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在普选开始以前,显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举工作人员的训练、人口调查、选民调查和登记、选举意义和选举办法的普遍宣传、候选人的提出和介绍等等。(1953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版,《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选举法马上在全国上下引起巨大反响。北京各界人民都热烈拥护。

前门区椿树下头条三号居民李菊生说:“国家真跟咱们自己的家一样,要咱们自己来做主。咱一定要把眼擦得亮亮的,选举真能为咱们办事的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员和研究生,看到报上刊登了选举法后,都争先恐后地朗读。他们认为,选举法的公布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伟大的事件。选举法将更有效地保证中国人民参加管理政权,更好地发挥当家做主的积极性。

青年学生们也感到欢欣鼓舞。北京第八中学高一的梁仲才同学兴奋地说:“我今年整18周岁,并且是在首都参加选举,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1953年3月5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各界人民热烈拥护选举法》)

1954年

首次人代会开在中南海怀仁堂

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各省市都进行了普选。北京各界群众激动地参加了普选。

北京市的基层选举工作从1953年6月就开始了,到1954年3月底全部结束。选民们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了这一空前的民主运动,行使了庄严的民主权利。城内7个区在选举日,98%以上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中很多优秀人物当选为代表,其他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少数民族及妇女,也有相当的名额当选。(1954年4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选举委员会负责人就首都完成基层选举的巨大收获发表谈话》)

当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开幕。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北京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代表。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4年9月3日,中央选举委员会所作报告显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国共选出人大代表1226人。(1954年9月4日《北京日报》1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完成的报告》)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决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

临近大会召开的日子,首都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景象。各界人民以紧张的生产和工作的实际行动迎接大会的召开。

在街头、工厂和商店的橱窗里,悬挂和张贴着迎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标语。北京火车站的职工们很早就做好了迎接代表们的准备,把北京站打扫得非常整洁。北京铁路管理局还向全局职工提出了确保列车正点的要求。北京饭店的300多名工作人员把新落成的九层大楼的每一间客房都布置妥当。(1954年9月5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各界人民以紧张的生产和工作热烈迎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中央民族印刷厂的各族工人非常认真地排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需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文件。(1954年9月15日《北京日报》2版,《中央民族印刷厂各族工人排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

1954年9月15日,全国瞩目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终于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了。此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1959年

“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召开,但当年12月才召开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两个大会相隔了3个月。

直到1959年,全国“两会”才真正同步。当年4月1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政协礼堂开幕。(1959年4月18日《北京日报》1版,《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4月1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1959年4月19日《北京日报》1版,《全国人大二届首次会议隆重开幕》)

从此全国“两会”概念应运而生,一般政协会议比人民代表大会提前1到2天开幕。

比如1960年的全国“两会”就分别是于3月29日和3月30日开幕的。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从中南海怀仁堂改为了人民大会堂。

“两会”会期基本同步可降低会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而政协会议早于人大会议一两天召开,便于在决策前充分协商。

1985年

3月开“两会”自此成惯例

纵观全国“两会”每年的召开时间可以发现,1985年起“两会”才开始固定到3月召开。此前,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都不同,例如1959年是在4月召开,1960年和1962年是在3月开幕,1979年是在6月召开,1980年是在8月底开幕,1982年是在11月底开幕。而1984年的召开时间和今年一样,也是在5月份。

为何“两会”后来逐渐固定在3月召开?其实,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批准工作报告和预算。每年一季度的预算支出较多,全国人大批准预算不能太迟;财政年度以自然年度计算,如果全国人大开会太早,相关数据统计不上来,只能依据之前的情况制定预算,会不准确。3月举行会议,可以给统计和总结留出时间。另外,农历春节一般会在1月到2月,选在3月可以避免与春节相重叠。

全国“两会”每年在北京召开也是对北京各方面工作的考验。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服务业的接待能力还比较有限,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驻地房间都比较紧张,于是北京市努力提高“两会”服务质量。例如,西苑饭店主要经营山东风味和新疆特点的菜,为了配合港澳委员的口味,他们组织厨师和管理人员学做广东菜。(1983年5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借两会春风 促优质服务》)

1986年,首汽公司出动了400多辆大小轿车。近500名司机每天很早就把车擦得干干净净,行车坚持安全第一。许多代表和委员还夸奖首都的交通民警指挥有方、服务出色。(1986年4月12日《北京日报》1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称赞首都服务工作好》)

1995年

“两会”开幕有了固定日期

1995年开始,全国“两会”开幕日期才逐渐固定为每年3月3日、3月5日。会期也逐渐固定,有选举时会议一般为期两周,平时一般在10到12天左右。

北京服务全国“两会”的经验逐渐丰富,各项服务工作越来越细致和科学。

1994年,市电信管理局利用微波干线、国内通信卫星为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传送“两会”专题节目269小时,通过国际卫星向13个国家和地区传送电视节目74小时。(1994年3月28日《北京日报》6版,《市电信管理局为全国两会提供通信保障》)

全国“两会”期间,市邮局每天将大会订阅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7种报纸在早7点以前全部送到代表和委员们下榻的宾馆、饭店。(1995年3月4日《北京日报》4版,《市邮局做好全国“两会”服务准备》)

交通保障也是服务“两会”工作的重头戏。进入新世纪,北京的机动车越来越多,而全国“两会”的行车路线经常要涉及七八个区的几十条大街,如何实现“两会”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协调运转是个难题。2003年起,本市公安交管部门科学编排交通,采取大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交替放行的办法,并对每个驻地车队的出发时间按分秒计算来组织交通。(2003年2月28日《北京日报》5版,《代表车队也会在路口等红灯》)

今年,出于防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需要,全国“两会”推迟召开。其实,从会期不定到会期固定,再到今年的临时推迟,全国“两会”会议日期的变化,体现的正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

本版文字:侯莎莎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