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宅寒舍,百无聊赖,焦躁无名,干些啥事打发时辰呢?
做个操锻炼一下身体?顶多二三十分钟够了。看电视剧?清朝的长辫子,裤裆里掏手雷炸日寇飞机,美女帅哥打情骂俏,俗不可耐的相声小品,明星的嬉笑玩乐真人秀……再好的性子,也被这些劳什子磨烦了。看手机?可它满屏疫情报道,我又是一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主儿,只想听好消息却极端不愿听坏消息,偏偏坏消息多如牛毛,看得我肾上腺皮质激素激增,汗毛炸立……漫漫白昼,怎生将息?没办法,看点闲书得了。
说到读书,想起宋人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是大哲人、大学者、大诗人,我只芸芸众生中一凡夫耳。我看了一辈子书,都没有觉得那书是多么美好的“半亩方塘”,没感受到朱老夫子描绘的高超境界。这回有了被动的大把时间,试着领略领略,自己脑子里到底有没有那样一块“方塘”。
先欣赏朱熹的方塘。老先生那块方塘,像一面镜子——宋代大概还没玻璃镜子,是袭先人而以铜为镜的。铜镜本身即闪闪发光,也许比玻璃镜更其明亮。在这块镜子里,一般人只看到水,至于其他,也许不大注意;朱熹老师却不但看到了其中的天光云影,还捕捉到它们徘徊的动态——他有着见人所不见的慧眼。喻方塘为书,那天光云影之徘徊,便是丰沛满盈的内涵。天空无限广阔,知识无边无涯。人须将书这块映天的方塘搬至自己的脑袋,才能使自身脑洞大开,催促脑浆不停地“徘徊”起来,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枉为人一生。
自然界池塘里的水,只有清冽,方能照出天光云影。而水的如许之清,以及水中天光云影的变幻,其缘由其动力,那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活水,池塘就只有发臭、干涸。死脑筋,即如干涸的池塘,仅剩下一块块龟裂的泥土,长满杂草丛丛,孳生蚊蝇乱飞。
一个人“方塘”的“源头”,又在哪儿呢?我觉得这是指读书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以及从别人的“塘”中汲取的知识和得到的启迪。只有不断把这些经验、感悟和启迪注入自己的“方塘”,才可使“池水”永远清澈明洁,快乐地映出徘徊着的、变换着花样的天光云影。
不止天光云影。那生机盎然的池塘里,一定还有自得其乐的游鱼,有呱呱鸣叫的青蛙。冬天,闲散的老汉凿冰垂钓;春来了,扛着铧犁路过的农夫或可听取蛙声一片;夏至,莲叶或许接不到高天,却可见映日的三五朵荷花别样红;秋天的风,将岸上杨柳的落叶洒满水面,搅碎了天光云影,更别有一番诗意。放眼远山朦胧,近前炊烟袅袅,“方塘”并不孤独,而与之构成一幅巨景,也其美如画呢。
开卷有益,就书而言,不管她多么“闲”,读者仅取其“不闲”的精华则个。
说到底,一个人的“方塘”有多美,他的脑洞便有多大;而脑洞大开了,即使宅在家里,他的量子网络时代的“方塘”,也应比清风明月时代的朱老夫子的“方塘”,摩登而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