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马敏:从学史明智到以史育人

2019-09-04 12:27:17来源:光明网

马敏:从学史明智到以史育人

【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志强

2019年秋季学期,新版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从编写、试用到征求意见、审核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倾注了颇多心血。

从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到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不论是什么身份,在什么岗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是马敏一直坚守的初心。

1974年,高中毕业的马敏,从成都到冕宁大凉山当了知青。当时,他带了一箱子书,晚上不管多累,都会坚持看书,而读得最多的也是与历史相关的书籍。从此,马敏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恢复高考,马敏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师范生。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马敏流连于图书馆、教室,成为同学们公认的“拼命三郎”。求学期间,马敏遇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章开沅先生。在一次关于苏州商会档案的讲座上,章先生的博学睿智深深地吸引了马敏,他暗下决心要跟着章先生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1981年本科毕业,马敏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正式成为章开沅先生的弟子,从此史学研究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1987年马敏完成博士论文《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并入选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成为当年中国近代史学科入选该文库的唯一一篇论文。章开沅先生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一成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总体研究,而且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性的新思路。”

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为了查资料,马敏在“故纸堆”一泡就是大半年。在前期扎实的积累下,20世纪90年代,马敏的学术成果进入高峰期,连续出版了《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研究》(与朱英合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等多部力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尤其在辛亥革命史、商会史、博览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治学求真,治事亦然。1999年,马敏被任命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再从副校长到校长再到党委书记。在校领导岗位上,他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即便行政工作繁重,他每个学期也坚持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一门课。毕业典礼上,他应学生之邀,拿着自拍杆与大家一起合影。细微之处见真情,“以生为本”的背后是马敏对学子的真切关爱,也正是因为这份关爱,让他成为学生们眼中平易近人、温和宽厚的“马校长”“马书记”。

“学者不要隔绝于国家发展之外”“只做学者,独善其身,可以把学问做得很出名,但我觉得学者更应当以开放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现实、参与现实,为社会发展作点贡献。”在担任校领导之余,马敏一直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面对东西部地区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华中师范大学同四川凉山州结成教育扶贫的对子,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让孩子们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马敏代表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他们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得到大幅度改观。”凉山州的一位家长说。

2018年,马敏有了一个新职务,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中学历史课本把关。顶级专家编写中学教材,外界形象地称之为“大家小学”。教材编审是国之大事,即便作为一名很有声望的历史学专家,马敏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认为,“学习历史让人明智、立志,中学课本编审与历史研究分量是一样的,为下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责任更重大”。

今年64岁的马敏,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学术研究笔耕不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始终是他的座右铭。马敏现在有两个心愿:一个是顺利出版三卷本的《中国博览会通史》,完成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另一个就是为青少年和普通国民历史教育多作一点贡献,“要让大家对我们的历史有更多的敬重,对中华民族有一种更深厚的感情,让历史走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4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