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公布73部入选作品名单,由吉林省委宣传部推荐的电影《黄大年》、广播剧《大国工匠》、歌曲《时代号子》和图书《陈土豆的红灯笼》等4部作品上榜。
其中,图书《陈土豆的红灯笼》是由吉林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农安县作协主席谢华良所著,该作品2018年上半年便已连获殊荣:继入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联合推出的2017年度“中国好书”之后,又获得中宣部出版局组织评选的2017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并获“第五届吉林文学奖”。
评论家王必胜曾在《人民日报》对《陈土豆的红灯笼》发表评论文章《塑造乡村少年新形象》。他写道:“作为当代文学重要一翼的儿童文学,其影响力虽有向上之势,但也有亟待加强之处,比如限于成人化视角、手法雷同单调、人物形象弱化。读新人物新形象的作品,眼前一亮。比如谢华良撰写的《陈土豆的红灯笼》,描写当下乡村留守少年生活,弘扬正能量,塑造生动人物,充满童真与童趣。
小说描写了15岁的陈土豆,父母到城里打工,他上学之余照顾七岁妹妹。春去秋来,日复一日,他挑起生活重担,上学读书,乐于助人,友善乡邻,为教妹妹而吸引更多村里孩子,在村头树下办起“转圈的教室”。他与邻居因为一头毛驴的护养,几番易主、几番争执,表现出他诚实善良的品格。小说故事生动,情节集中,人物不多,描绘了陈土豆的热心善良、勤劳好学、追求上进的性格,塑造踏实、担当、可亲的乡村少年形象。
乍看起来,《陈土豆的红灯笼》是以平朴的乡村故事、质朴的少儿人物,讲述“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故事,诠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生哲理,其实是由陈土豆的故事与作为,讲述传统美德与民族文化精神在乡村少年身上生根发芽,以及它对于少儿成长的内在作用与重要意义。在乡土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并不多见的时下,在方兴未艾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这本小说其表现出的留守儿童成长,塑造乡村少年新形象的探索和实践很有现实意义。
谢华良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会比美丽的童话世界乏味,谈起《陈土豆的红灯笼》的创作初衷,谢华良告诉中国吉林网:“陈土豆“留守”的,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道德和最美好的乡愁;他“留守”的,也是一个当代乡村少年面对诱惑与困境时,最坚韧、最动人的乡村力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引领,也是我这部小说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小说是我创作时间最长的小说,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来激励和鼓舞这一代孩子更好地成长,将来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
“我的童年就是在乡村渡过的,所以我有很多乡村生活的经历,至今我也没有离开乡村,书中所写的社会背景、毛驴等都是我童年经历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在写陈土豆,不如说是在写作者谢华良过往生活中的影子,谢华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30多年来,他发表了中短篇小说200多篇,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马匹克的枣红马》《苏自力的秋天》《骑行少年》等20余部,多篇作品被选入《儿童文学选刊》《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大奖、全国少工委新世纪儿童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