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补贴政策 为何从“奶妈”惨变成“毒药”?

2020-04-18 13:03:05来源:功夫汽车

伴随着武汉“解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迎来“复苏时刻”。

据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车批发量达到56,410辆,相较上月的15,960辆,环比上升近253%,回暖趋势相当明显。

虽然复苏趋势相当明显,但市场的另一项数据不免让人忧心:即这个数据相较去年3月的111,035辆,仍同比下跌49%。

同时,环比增长的数据看深一层,其“大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2月出现了超低基数。

换句话说,相较去年的整体数据,3月整体销量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

而从销量数据上不难看出,疫情复工后的第一波需求“爆发”,也仅是如此。

按此趋势,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国内新能源市场还能否保持以往的“增长活力”?而刚刚宣布延期的补贴政策,又能否再次起到“救世者”的角色?

1、补贴政策是“鸡汤”还是“毒药”?

在过去几年间,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调整。

譬如在续航里程、整车能耗、电池能耗等方面提升“门槛”,同时进一步降低补贴额度。

在补贴政策之下,市场的发展效果也相当明显,从2015年的33万台,增加到2019年的120万台。

同时,在这套政策的影响下,新能源行业竞争力大大加强,更培养出了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补贴政策直接促进了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市场获得显著的成果之后,我们也要看到政策背后的“负面效应”。

为了快速适应补贴标准的调整,国内新能源车企不得不每年都更换动力系统,并加速开发时间。

开发时间短,便意味着大多数产品在没有经过充足测试便推向市场。

产品质量无法完全保证,自然容易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更进一步影响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同时,在时间和对手的压力之下,技术积累也根本无从谈起。因而,除在一些限购区域外,个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并不强。

此外,短周期的新能源产品更给企业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浪费。

2019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大跌”,不可否认是向“后补贴时代”过渡的反应,但其中不免也有补贴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

当下,虽然补贴政策的细则尚未出台,但从整个行业的反应来看,似乎也略显平淡。

这背后的“焦虑”也不难想象。大家都在担忧补贴思路是否会回到原有的模式中,还能否为整个行业的市场和技术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换句话说,补贴政策的“鸡汤”效果已经在消退,未来如何换个方式增强这种“鸡汤”效果,也将至关重要。

2、消费者“捧场”,市场方能“盘活”

关于补贴延长,业内也有另一种呼声:如果不能及时“断奶”,部分企业是否仍在依靠补贴维持,却无法做到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谋求长远发展。

事实上,补贴政策经过多年的优化升级,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剔除了可能存在的投机行为。

而在一次论坛中,崔东树也表示,如果新能源补贴能够延长,将会是一个“合理的举措”。

“目前车市还没有恢复,中低端市场受到严峻的竞争压力,新能源汽车距离主流消费市场普及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从官方数据来看,即便没有补贴,也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曾表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价格只是因素之一,更多的则考虑所在城市是否限牌限行、是否更强调减排和环保等。

崔东树也坦承,拉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的主要市场就是北京、上海等大型限购城市。

这种“整齐划一”的口吻,不难看出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减弱。

事实上,除去上述限购城市,无论是个人消费市场还是共享出行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早已不再像此前那样旺盛。

因而,功夫汽车认为,被透支的需求仍在处于消化期,新能源补贴延缓已经 “治标难治本”。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减弱,但长期来看,消费者仍对新能源车充满期待。

从普及角度而言,或许更应线重点推动电动车在出租车、共享出行及物流车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起来之后,让普通用户感受到电动车的便利,才能真正促进消费。

毕竟只有消费者“捧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真正的“盘活”。

3、写在最后

虽然国内新能源车市迎来政策刺激,但作用终究有限。

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让补贴政策更具“性价比”,方能实现新能源汽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对于车企而言,能否借助政策起飞,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产品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