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8月26日电 (记者 赵强)“洪水预报是洪水调度和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科学依据。中国洪水预报业务及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或领先地位,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洪水预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创新和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26日在安徽合肥说。
当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等共同主办的2020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张建云表示,中国洪水预报方法发展经历了经验相关预报方法、流域水文模型和洪水预报系统三个阶段。“信息是洪水预报的关键。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实验计划GEWEX/HUBEX推动和加强了水文气象的信息观测,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发展。”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介绍,1998年,多部门联合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HUBEX),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年正值HUBEX淮河试验完成20周年。20年来,淮河流域四省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淮河流域气象科研及业务发展,预报预测能力不断提升,对淮河防汛减灾的决策参谋作用越来越凸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胡劲松说,流域防汛救灾和抗御自然灾害工作的底气和力量来源于精细、准确的水文气象科技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回顾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进程,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得益于科技创新的驱动。”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全长1000公里,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导致淮河流域旱涝频繁,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通过视频做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特邀报告。他说,未来第二次淮河流域科学实验的挑战主要包括气候变暖对梅雨锋与低涡降雨的观测和影响;亚洲/东亚季风的多尺度变化和观测等。(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