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淄博市不动产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在手机端操作查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济南8月24日电(记者张武岳)当记者来到山东淄博张店区市民中心的不动产综合受理区时,办事窗口“门可罗雀”,印象中熙熙攘攘的手续办理场面并未出现。“现在办理一次登记手续最多只要半个小时,效率高了,自然也就不用排队了。”当地市民韦慧珠说。
因为工作原因,韦慧珠经常需要跑窗口办理业务。她回忆,曾经办一次相关手续需要取3次号,在5个窗口办理,提交20余种资料。“一大早过来排队,有时候办完登记手续,都过了午饭点了。”
如今,不仅时间缩短,当地市民办理时,也不用再携带完税证明、不动产图纸等一厚摞纸质资料。“市民只需到一个窗口,签一个名字,手续就能很快办完。”窗口工作人员张妍说。
“老百姓省事的背后,‘跑腿’的工作由数据‘代劳’了。”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国强说,通过当地大数据局建立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他们可以直接调用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将原先分散在5个窗口办理的档案查询、合同打印、税费缴纳、登记申请等业务,集成到1个综合受理窗口,减少了工作环节,同时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
截至6月底,山东人口、法人等6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汇聚数据达到23.7亿条,主题库、专题库、通用业务库建设全面展开;数据“出库”同样繁忙,截至6月底,山东省数据共享平台累计为各级各部门提供服务9.4亿余次。
“出入”之间,中国老百姓的办事方式悄然变化。
在山东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市民王海涛。他想给家里的储藏室安装一个电表。几分钟后,王海涛对记者说:“我原本是来咨询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身份证都没带。结果什么材料都不需要,我就刷了下脸,就办完了。”
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顾卫东说,刷手机甚至刷脸实现身份认证,靠的是“大数据”的支撑。“将各类数据汇聚至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形成电子证照,可实现一人一号、一企一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目前,山东85%面向社会服务的应用系统已实现‘一号通行’。”顾卫东说。
在山东省滨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民舒某通过刷手机实现了身份认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数据”也在打破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壁垒。
“2个小时融资200万元,过去想都不敢想。”山东聚力防静电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马迎春日前在山东滨州市智慧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发布了200万元的贷款需求,经过精准匹配,2个小时后,建设银行的资金打到了企业账户上,解了企业急需资金采购原材料的燃眉之急。
“平台可以依据各类相关数据,给企业做出‘画像’,用数据说话,减少金融机构的担忧。”滨州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总经理王可泉说。
记者了解到,企业在平台注册账号时,平台便获得授权,通过政府共享数据,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如工商注册、不动产抵押、企业社保数据等,涉及9部门25大类。再利用系统的金融科技算数模型自动运算分析,给出企业信用评级。
“不用提供实物抵押,也不需要兄弟企业的担保,‘大数据’和‘信用’就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难题。”马迎春说。
顾卫东说:“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数据‘深应用’,以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为重点,通过优化‘数据流’再造‘业务流’,促进‘大数据’与工作生活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