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大城大乡的“幸福协奏曲”——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纪事
新华社重庆8月22日电 题:大城大乡的“幸福协奏曲”——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纪事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陶冶、周闻韬
绿的底色更浓,“生态宝贝”不断替换着昔日的“三大坨”,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生呵护愈暖,贴心服务温润了山城烟火,市民们体验到越来越多“巴适”和“安逸”;发展之基更实,新产业加速、城市气质渐佳,走向美好生活的脚步愈发轻快……
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西部直辖市重庆,近几年来全力奋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做好城市、乡村两篇文章,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奏响了新时代大城大乡共奔小康的“幸福协奏曲”。
山地长出“金疙瘩” 农民日子“节节高”
盛夏八月,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坡坎相连的地头里,红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她要带领乡亲们“争分夺秒”采收辣椒。
经过十几年发展,“三红”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面积达2万亩,去年产值1.2亿元。但让谭建兰最高兴的,莫过于合作社的3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户均辣椒收入超过7000元,全部脱贫摘帽。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石柱县,是重庆大农村、大山区的一个缩影。直辖之初,全市3100多万人口中80%在农村,贫困人口达300多万……
“城市之外,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多为‘鸡窝地’‘巴掌田’,但农业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怎么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实现脱贫、振兴乡村的关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说。
大力发掘山地生态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草这些“宝贝”,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近几年来,聚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重庆农村地区的共同选择。
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梁平柚子……如今,行走在巴渝乡间,乡亲们对“生态宝贝”如数家珍。柑橘、榨菜、茶业、中药材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形成,其中,扶贫特色产业基地达700余万亩,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98.7万人次。
“过去就知道守着大山种土豆、红薯、玉米‘三大坨’,只够一家人的口粮。现在都种上了价钱好的绿色产品。”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志贤,说起他家地里面的变化一脸兴奋。在村干部和技术专家帮助下,2018年起他家改种了辣椒、生姜和西瓜,年收入3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
随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也在巴渝山乡蓬勃兴起。
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距离重庆中心城区400多公里。这里峡谷幽深、溪流环绕,经过几年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纳凉胜地。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太友几年前以宅基地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办起巴渝民宿,当上“老板”,如今年收入七八万元。
截至目前,重庆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85.1万贫困人口已脱贫182.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2%。
城市治理有温度 家门口能享幸福
天气晴好的早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附近居民刘斌,都会来到嘉陵江滨江跑道慢跑。“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六七分钟。新修的滨江跑道干净、整洁,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觉格外清爽。”刘斌说。
长江、嘉陵江交汇,构成重庆中心城区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空间格局。但很长时间里,江岸建设粗放、无序,厂房、高楼、高架桥密布,市民“见江难近江”。
为修复生态,还江于民,2018年开始,重庆启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缔沿江污染源,调整码头、工厂、市场等功能布局,着力恢复江岸线生态廊道功能,为市民营造亲水的绿意空间。
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和忠恕沱码头一带,曾经餐饮渔船集聚,江面污水横流,江滩上的货运码头和停车场杂乱不堪。经过治理,如今这里的江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山城重庆的立体城市景观令人神往,但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少,城市功能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一些难以开发的“边角地”,经常被人开垦来种菜或倾倒垃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变废为宝”,将大量坡、坎、崖“边角地”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建起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投用6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到今年年底将达到92个,可服务周边群众约350万人。
年久失修的老街巷、筒子楼,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和许多老工业城市类似,老旧社区在重庆量大面广。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还是以“绣花”功夫进行有机更新,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水平。
走进南岸区南湖花园七村,只见干净、整洁的院坝里绿树成荫,一个个鸟笼悬挂其间,不少居民坐在树下喝茶聊天,欢快的鸟鸣声缭绕耳边。而就在几年前,这座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还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外墙脱落、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我在这里住了30年,以前最烦下雨天出门,到处坑坑洼洼。改造后焕然一新,每天最高兴的就是去小区新修的‘三益书院’画画写字。”说起小区的变化,退休职工李华渝连声说好。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我们坚持不光补齐必要的功能,还要以‘菜单’的方式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最急需的项目。既要有‘面子’,改善环境;又得有‘里子’,住得舒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主任乔明佳说。
小康家底渐厚实 美好生活在前方
小康社会的成色,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制造业立市,先后跻身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要的智能手机制造基地。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调整,重庆瞄准未来布局新兴产业,面向全球汇聚智慧资源,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浪潮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入渝,云从科技、长安汽车等本地智能领域企业快速崛起。2019年,重庆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产值增长25%;今年上半年,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加24%。
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为社会民生注入更大活力。今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的刘奕博,在众多企业的“橄榄枝”中选择签约重庆一家汽车企业,从事机器视觉方面的工作。而据重庆邮电大学统计,2019年该校毕业生在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就业的接近50%。
“大数据智能化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给大学毕业生等中高端人才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和更高收入。”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余跃说。
智能产业之外,依托雄峻的江峡风光、立体的城市景观、独特的人文风貌,重庆近年还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山水、夜经济、美食、巴渝文化为符号的新业态、新消费日渐红火。
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开州区,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最近,在全市“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活动中,开州区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响雪宝山生态康养、汉丰湖水上运动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自四川达州的游客张鹏说,这是疫情后首次跨省旅游,真切体会到了这里的山水人文魅力。
在重庆中心城区,“网红打卡点”李子坝轻轨穿楼所在的大楼里,市民杨晓刚开了一家方便游客观景打卡的民宿,疫情后恢复营业几个月里,生意一直很火爆。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重庆12.26万家文旅企业复工率已达99.02%。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