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记者自南乐县获悉,为把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其增收致富,该县积极探索推进“扶贫基地+扶贫车间”“企业+农户”“互联网+特色产业”等六种就业扶贫模式,极大拓展了贫困群众的就业空间,帮助1.8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明确33名县级干部分包69家扶贫基地(车间),帮助其解决材料、生产、销售、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及时出台《南乐县扶贫车间带贫奖惩办法》,通过每带动一名贫困群众就业奖励500元等政策,鼓励扶贫基地(车间)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的用工量,真正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推进“企业+农户”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居家就业。积极协调相关企业采取代加工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目前,该县永荣电子厂将电子半成品分发到农户家中进行加工,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近万元;该县慕龙草编加工厂依托全县12个草编收购点,将半成品草编分发到农户家中,实行计件工资、每日结算,贫困群众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推进“互联网+特色产业”模式,帮助贫困群众“云端”就业。助力依禾农庄、英鹏服装等当地企业先后建成电子商务示范点,支持其广泛开展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服装、生鲜产品等网上创业就业项目,帮助贫困人口“云端”就业。同时,建成集产品展示、运营服务、培训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2个乡级电商进农村服务站、175个村级电商进农村服务点,23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触网”销售。
推进“扶持创业+就业”模式,帮助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返乡创业。贫困家庭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在县经济规划区域内创办的符合产业导向、规模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实体和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至100万元。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省级优秀示范项目,除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至15万元外,再给予1万至10万元奖励。目前,该县返乡创业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7400余个,带动11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推进“劳务协作+输出”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外出就业。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与上海、广州、义乌等发达地区企业或服务机构确立劳务合作关系,并开通直达浙江、广州等地的专运班车,“点对点”输送近千名贫困群众直达用工企业。同时,多渠道发布当地重点企业招聘信息2万余条,助力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推进“三无人员+扶贫专岗”模式,保障“三无”贫困群众公益岗位就业。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因村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员”原则,开发乡村环境卫生清扫员、社会综治协管员、道路维护员、邻里照护员等公益性扶贫专岗,对其予以托底安置。目前,该县共安置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三无”人员1500余人,每人每月可享受300元至500元的专岗补贴。(记者 李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