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75周年纪念日
35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正式建成开放
2020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当日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35周年纪念日。上午,该纪念馆举行升国旗、撞响和平大钟仪式。中新社记者 泱波摄截至目前,纪念馆共接待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
近亿人次
2014年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后
每年参观人数800万左右
今天,一起走进纪念馆“前世今生”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缅怀同胞警醒世人珍爱和平
为唤醒冰封的“南京记忆”
1982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必须牢记这个教训》,对日本“模糊战争责任”进行了批判。1982年6月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
高中和小学教科书过程中
将“侵略”改为“进出”或者“进攻”
……
“教科书”事件激起南京人民的愤慨
纷纷要求建立纪念馆
1983年8月13日南京市政府召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座谈会
1984年11月,编史组成员在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合影。随后成立了
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
正式发起筹建纪念馆
当时50岁的段月萍是其中一员
今天,她参加了纪念馆建馆
35周年纪念活动
在段月萍看来
纪念馆从建馆起,就不是孤立的事
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希望一代代年轻人
把历史真相维护好、传承好
1983年秋季的江东门。1983年,南京大屠杀编史组成立
并先后召开了七次编史专题会议
纪念馆馆址选在
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
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的江东门
时任南京市长张耀华(右一)任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开工期间37次到现场视察。1983年12月13日,南京市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奠基碑”仪式。1984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郭国强(中)向工作人员讲述当年受难经过。在编史建馆立碑的同时
1984至1985年
南京市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展开了大规模系统调查形
成了一批珍贵的证言资料
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馆名(原件)。中新社记者 泱波摄1985年2月3日
邓小平同志在南京视察期间
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85年8月15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
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了
纪念馆首任馆长杨正元(右一)。纪念馆一期俯瞰图(1995年摄)。1985年第一期展陈,由南京市博物馆执行,陈列的内容主要为一年多来收集、整理的史料。建馆同时
在南京大屠杀的
屠杀遗址和丛葬地之上
当地建立了部分遇难同胞纪念碑
如今的纪念馆
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
日军“慰安妇”制度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
大量的文物、照片、历史证言
影像资料、档案以及遗址
对历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阐述
馆藏的一件件文物史料
成为直击心灵的“利刃”
将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
纪念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
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平方米。分布有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
家国记忆与和平之声在此交织
从1994年开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每年都举办悼念仪式
2019年12月13日,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新社记者 泱波摄2014年12月13日起
纪念馆成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固定举办地
纪念馆每年都会投入资金
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抗战老兵等群体进行援助
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国际友人等参加“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中新社记者泱波摄2019年11月30日,公祭日前夕,年过九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人,为曾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的国际友人魏特琳女士雕像系上围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专家学者
海外华人、国际友人……
也在以不同的契入方式
为真相奔走
为正义发声,为和平代言
2017年11月14日,专家学者共议南京审判70周年。图为与会专家学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等签名留念。杨颜慈 摄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
便是最早一批“打捞”家国记忆的人
他组织编纂的
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共4000余万字
迄今仍是世界上
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史料集
《南京大屠杀史》韩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为遇难同胞“守灵23年”的
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过
自己有三件最值得纪念的事
一是三次扩建纪念馆
二是地方公祭终于上升为国家公祭
三是将南京大屠杀档案
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在松冈环等一大批并肩同行的国际友人
海外侨胞的奔走努力下
捍卫真相、呼吁和平的
理性声音,飘洋过海
图为鲁照宁展示1937年12月9日的《芝加哥论坛报》,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侵华日军涌向南京,并攻破南京郊外高桥门的消息。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2004年
美籍华人鲁照宁
通过中新社联系到纪念馆
从此开始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海外收集工作
2013年1月17日,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刻有30万遇难同胞字样的石碑前,鸠山双手合十,低首默哀。中新社记者泱波摄纪念馆接待多国政要。朱晓颖摄自1985年8月15正式建成开放以来
纪念馆先后接待多国政要
在纪念馆现任馆长张建军看来
这段历史记忆,经历了从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城市记忆
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的过程
在未来,惨痛历史仍需铭记
无论国与国关系凉热
在未来,和平依然如阳光雨露般珍贵
需要来者继续努力
2018年8月15日,南京小学生撞响和平大钟。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如今,每年的12月13日
凄厉的警报声便会在每座城市上空响起
纪念馆内和平大钟的钟声
也会在公祭广场上久久回荡
这些都无不在警示我们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