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走进范县辛庄镇倪庄村,笔直宽阔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房屋、雅致优美的文化广场,还有墙上手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保知识宣传画……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照。
然而,这里曾经是个令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有女不嫁小倪庄”,虽是一句戏言,却让不少村民不自觉地低了头、矮了腰。
活力迸发,乡村巨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达36年的王新喜说,倪庄村“咸鱼翻身”没有秘密,无非就是坚持了一件事:搭建一个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好班子。
新班子临危受命
30多年前,倪庄村是出了名的又穷又乱:全村718人,560亩耕地,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挣一个花俩;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委会账面空空如也,困难群众找上门来,村“两委”班子只能双手一摊;深重的家族观念导致村内宗派林立,打架、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群众力量无法凝聚……在被动和压力面前,村原“两委”班子撂了挑子。
1984年,因被村内老少爷们看好,军人出身、当过排长、年仅29岁的王新喜临危受命,开始了他的“村官”生涯。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王新喜心里没有底气,甚至心生抗拒。徘徊间,他想起不时听到的扎心话——“嫁人可千万别嫁到倪庄。”思来想去,从军岁月打造的军人特有刚性使王新喜迎难而上,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而且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面对窘境,王新喜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沉心思考、精准谋划,迅速找到突破口。“人的问题不解决,啥事儿都干不成!”思路既定,一场净化村风民风的战役就此打响了。
没有三板斧,“排长”王新喜直接怼出三门“迫击炮”:第一炮直击村内“高门大姓”,遇事坚持一碗水端平,严格制止村内大姓抱团欺负小姓村民,同时多次召开党员会、“五老”会,积极主动化解宅基耕地纠纷、邻里琐事矛盾等,使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感、认可度明显提高。
第二炮直击当官不为,要求全村党员干部在计划生育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行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第三炮则是炮打村内红白事攀比之风,通过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严格限制宴席桌数、彩礼礼金数额及烟酒饭菜标准,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一方面减轻了红白事主的家庭负担,同时也减轻了亲朋好友的负担。一年下来,光在送礼上就能省下好几千块钱呢。更难得的是,王书记1985年就想出了这个高招!”一位村民如是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效果上比比看。短短一年间,倪庄村敬老爱幼的多了,家长里短扯闲篇的少了;拉帮结派、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更是成了稀罕事。更重要的是,乡亲们一致认为“王书记不愧是打过仗的,跟着他能行,有奔头”。
干部干部 就是干出来的
力量在积蓄、信心在升腾。为了不让这股心劲儿松下去,王新喜与新班子一致认为,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用实干干实给群众来点实在的。王新喜说得更实在:“干部干部,就是干出来的嘛。”
当时,村内2条主干道为窄小土路,低洼处常年积水,村民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然而,手里没钱,路怎么修?王新喜只能硬着头皮四处奔波,找政府“化缘”。3个多月后,一条长900余米、宽15米的道路全部硬化,路通灯亮。通车当日,路口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一个个都咧着嘴笑。
村内道路修好后,王新喜又开始了新的打算。当时,倪庄村大都是破烂土屋。“实在太旧了,每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的,总怕房子突然坍塌。”王新喜说,从那时起,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整村规划、建设新村。
2012年,因黄河大堤加固工程需要,倪庄村40户村民需要拆迁。接到任务后,王新喜召集村“两委”专题研究,并制订了“两要”方案:“一要趁机在村西头淤垫100余亩的房台,二要在规定的20天内完成拆迁,争取受到上级的嘉奖和补贴。”说干就干。在王新喜的带领下,仅用6天半时间,40余户村民全部拆迁完成,而且每户都按规定拿到了政府嘉奖的2000元。
迁出来后,100亩房台怎么办?脑子活络的王新喜再次动起腿、磨起嘴,最终说服县河务局领导赞助机械。机械有了,人工从哪里来?其实,这早已不是个事儿。
自己动手,大干快上!2012年5月20日,倪庄村淤台正式开建。从那天起,王新喜与村“两委”成员带领群众每天4时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挽起裤腿,在泥水里摸爬滚打。40余天后,100余亩的房台巍然耸立在村西头。
2013年开始,王新喜又带领群众趁着新农村规划的东风,铺设了南北2条大街,8条胡同全部硬化,150余户村民住起了上下8间的小别墅,同时建设了标准化村室、卫生室、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开了好头。
“从那时起,就已经是‘有女争嫁小倪庄’了。”王新喜打趣道。
矢志不移 带领群众奔小康
2014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大幕开启,从青丝到白发的王新喜又有了新的目标——他要带领36年来没换过一个村“两委”的老班子继续奋斗新时代,更要让乡亲们共同过上好日子,齐步走上小康路。
王新喜与村“两委”结合村庄实际,聘请农业专家论证,确定了“流转土地、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一时间,一套抓产业、促脱贫的组合拳密集打出:依托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成功申请集体经济试点村,投入扶持资金147万元,流转460亩土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养鹅,目前鹅存栏量达2万只;利用废旧坑塘、荒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加强技术培训,让村民拥有一技之长,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就拿苗木花卉种植来说吧,最贵的日本樱花每株能卖到130元,现在已经卖了1300余株,共收益18余万元。等明年海棠、栾树、泡桐、紫叶林等全部成材后,乡亲们的生活就能更上一层楼了。接下来,我们村‘两委’还要继续规划新村,将最后剩下的50多户村民搬过来。”站在村室“村级组织红旗村”“市级文明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等一个个金光灿灿的奖牌前,老骥伏枥的王新喜抚今追昔、信心十足。(记者 贺德敬 李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