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左)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在边麻沟村,初见李培东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带着眼镜,皮肤晒得挺黑,一说话就笑。谈起村里的变化,李培东精气神儿很足,不像是57岁了。
边麻沟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朔北藏族乡,早些年“两山夹缝一条沟,冬天衣服晒不干”是这个高寒偏远小山村的真实写照。而当前,整洁的村道穿林越岭,农家乐云杉环绕,鲜花漫山遍野争相绽放。说起村里的那些事,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打开了话匣子。
“2011年,那时我还在西宁开驾校,乡里给我打电话说村里换届,希望我能回村来。这是政府信任、百姓抬举啊。”从身家千万的企业家,到穷山区的村干部,李培东回村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村容村貌,要让乡亲们看到变化,积累起信心和干劲。但让李培东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次村容村貌治理,让一贯“笑呵呵”的他和村民“红了脸”。
“有一户村民,在宅基地旁盖猪圈,脏臭难闻,怎么沟通都不行,就是不拆。我也急了,让他拿出宅基地使用证,看看是不是违规建设的。”就是这种为了村集体利益敢较真的态度,李培东带着村民进行了水、电、路改造和公厕建设,通过实干让村民看到了村里的变化和希望。
乡村建设,难在选产业,而这在以生态为重的青海尤为难。在2015年,边麻沟村把希望的目光投在了旅游产业上,但缺钱这只“拦路虎”愁坏了边麻沟人。
“我压上了500万元‘家当’,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凑了20万元,还申请了政府资金支持,流转了600余亩村民土地,这就是‘边麻沟花海’景区的雏形。”李培东说,随后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打造扶贫产业园的机会,村里的旅游产业一年比一年景气。到2019年“花海”景区收入430万元,全村农家乐发展到63家,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余元,村民人均支配收入1.48万元。
发展旅游产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为了防止恶意加价,村里对家庭旅馆划定价格区间;为了保证餐饮体验和品质,规范菜单和统一进货渠道;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
看得见的是村民挣到了钱,脸上灿烂的笑容;看不见的是,生态恢复和乡村治理的悄然改变。
“村名‘边麻’在藏语里指的是‘金露梅’,但早些年因为对树木砍伐和过度放牧,村里两边的山都秃了。现在吃上‘旅游饭’,大家对环境保护可上心了,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 李培东说,村民经常和游客接触,素质也提升了,不再像以前净说粗话了;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致富,家里吵架的少了,更和谐了;更有前些年,因为穷怕了,拆了房子远走他乡的村民,又回到了村里,盖起了新房。
站在边麻沟“花海”景区,高空滑索不时带着游客穿梭而过,景区里的游客不时用手机拍照,发着“朋友圈”。说起未来规划,李培东说,乡村旅游是个“富民工程”,村里也在吸引外面的专业团队来参与景区经营。
“红火日子是干出来了,要让‘扶贫花’结出更多‘幸福果’。”李培东咧嘴笑着说。
图为边麻沟村打造的“花海”景区全景。(刘欢 摄)
图为游客们在边麻沟村“花海”景区游玩。(刘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