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5月19日电 (郑莹莹)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19日出炉,经过“3+1”轮专家评审和奖励委员会审定,从提名835项(人)(功臣奖5人、合作奖3人、青年奖33人,“四大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271项、二等奖287项、三等奖229项),评选出308项(人)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其中:
1、授予田禾、陈亚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2、授予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3、授予43个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15个项目一等奖、20个项目二等奖、8个项目三等奖。
4、授予31个项目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1项特等奖、12个项目一等奖、13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5、授予205个项目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2项特等奖、46个项目一等奖、80个项目二等奖、77个项目三等奖。
6、授予15个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4个项目一等奖、6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7、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悉,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其中,有37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国籍涵盖美日法等11个国家,奖种涉及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其中有12个项目获奖;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4名外籍及港澳专家应邀作为评审专家。
从获奖项目也可以看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跨区域辐射作用显著,特别是与苏浙皖协同创新紧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从近年情况看,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最多。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始终位列前三。从城市群视角看,上海与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合作最为紧密,2016年至今,上海合作的苏浙皖机构占比稳定在40%左右;远高于与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20%左右;以及粤港澳地区(广东、香港和澳门)的7%左右。
上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多点开花”。纵观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012-2019年的10项特等奖,从奖种看,有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特别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奖);有3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特别重要技术价值的首创性成果(技术发明奖);有6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科技进步奖)。从学科看,10个特等奖分布于10个不同学科,既有面向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的大科学装置(光源、射电望远镜);也有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兴领域和卡脖子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另外,上海重点、关键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技术领域看,能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获奖成果持续保持领先,分别占比20.41%、19.05%和11.22%。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密切相关技术领域表现突出,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44.55%。处于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游的新材料相关项目在自然奖和发明奖获奖项目中表现突出,占比分别达到了20.93%和12.90%,体现出上海在前沿、基础领域活跃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生命健康类科普成果获奖获奖占比最高(科普奖项的26.67%),这一领域直接面向广大市民高度关切的医疗健康话题,是同各种伪科学消息斗争的前沿,也是多年以来科普相关奖项的关注重点。(完) 【编辑: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