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4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举行发布会。
基于循证医学,多学科不“吵架”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介绍,诊疗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大家在基于证据上面的科学讨论把有效的临床治疗推行下去并且取得最好的结果,在早期我们会大量收集中国在武汉取得的初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包括流行病学,包括治愈率、病死率、高风险因素等等,我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一人一策”,根据病人进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早期阻止疾病进展到危重症,使整体的重症、危重症发生率降低,才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所以多学科的合作是为了降低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 。基于循证医学的团队我们逐步地推进一个新的治疗策略也是阻止了疾病的进展。
流调像“破案”,不是一次调查就完成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流调工作不是说一次调查就可以完成的,就像公安破案一样,要持之以恒,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上海也曾经发生过好几例类似的情况,我们曾经发现一起聚集性疫情,一男一女两个病例,女的确诊病例是由这个男性作为传染源,但是这个男的我们一直没有追溯到他的感染来源在哪里。
之后疾控部门发挥了持之以恒的调查精神,先后调查了大概160多个相关人员,最终通过将近7天努力,发现这个病例曾经和另外一个本市确诊病例在游泳池里有过交集,而这个确诊病例自身又跟另外一个上海的聚集性疫情当中的另外一例病例有关系,而这个聚集性疫情病例又跟外省市的一起聚集性疫情有关系,这就凸显了流调工作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SARS留下的两个定点医院作用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上海从SARS以后一直有两个定点医院,一个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是上海传染病医院,医院的场地很宽、隔离区很好。另一个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迁建的过程当中单独建立了传染病大楼。
这两个是我们的集中收治点。这次上海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们采取了集中收治,成人收治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病人收治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从整个收治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把病人集中收治,对于集中资源、集中专家是非常有好处的,从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来讲,有300多个负压床位,同时还储备了200个左右的负压床位。
从上海当时疫情的研判来讲,我们床位资源是够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当时建设的时候就预留了一个储备的场地,准备应急响应的。从儿科医院来讲,也是这样做的。
从目前病人的情况来看,我们有足够的床位,公卫中心应急响应的200个负压床位到现在还没有用过。
“陪你看落日”87岁患者23日回家
疫情期间一张“陪你看落日”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的患者病情如何?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陈尔真介绍,这张网红照片的两位主人翁,一位是来自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中山医院的刘凯医生,另外一位是武汉的87岁患者小提琴家王欣。
那是3月5日傍晚,刘凯医生陪着这位87岁老先生做胸部CT检查,路上看到落日余晖的美景,稍做停顿让老先生欣赏一下这个美景,这时候被旁边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抓拍了这个镜头,传到网上。
王老先生经过积极救治,4月9日顺利地康复出院,4月23日他完成了医学观察,回到了家里和家人一起生活,当天他就跟我们的刘凯医生进行了视频,他现在非常的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在上海医疗队3月31日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准备撤离回上海时,王老先生特地叫家人拿来了小提琴,在病房里拉起了《沉思》这首曲子,为我们医疗队送行,这个场景体现了医患情和战友情,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在这次抗疫过程当中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抗疫精神。
后续防控,鼓励企事业等单位扩大核酸检测
邬惊雷介绍,后续的疫情防控中,既要抓住疫情防控这一手,同时也要推进经济社会的正常化。目前来讲上海还有防输入的任务,如何守住入城口非常重要。
在境外防控,返沪人员的复工复产上。继续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现在有健康码、测温等等,首次回小区人员的信息登记,还有利用上海健康网来做好这些基础工作。 在机场、车站、码头等等,如何提高体温筛查,上海在地铁、机场、学校都在逐步推进自动筛查体温。还有做一些规定,比如人口密度等等。
上海4月27日中学生逐步开学以后,如何守好学校的门非常重要,常态化管理中卫生和教育部门如何配合,每天对学校晨检和入学后两次筛检中发现的异常人员及时管理、及时到定点医院。
邬惊雷表示,上海主动帮助好这些企事业单位做好复工复产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一些特殊场所,对个人尽量扩大核酸检测,这样使得我们整个工作更加有序。
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岗位的人群,比如对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还有精神卫生机构的病人进行管理。监测哨跟卫生健康部门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一个病人万一其他环节漏过了,但是如果他最终起病的话,一定会到医院就诊,所以监测哨非常重要。
上海除了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外,建了182个发热哨点的监测点,把发热服务的触角一直能够延伸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