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的消息,伴随4月8日武汉“重启”,该院已全力恢复正常医疗服务。
此前,这家拥有154年历史的医院,在武汉市率先开设发热门诊,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管理两家方舱医院……成为阻击病毒的第一道钢铁长城。
在这场“战疫”中,全国政协委员、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身先士卒冲锋一线,被同行誉为“航母舰长”。回顾三个多月来的抗疫经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胡豫呼吁,我国尚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其中,尤其在医院布局等方面,要多一些“平战结合”的理念。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达8万余例,“这足以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波及人群广、暴发时间短、救治任务重。”胡豫提到,现在来看,按照过去的设置体系,一个超大城市仅仅只有金银潭医院这样少量的传染病医院,一旦遇到大型突发传染病事件时,对病人的收治能力是远远不足的。
发热门诊是筛选感染性疾病的窗口,但是,在一些医院规模也达不到要求。“面积较小,隔离区、留观区也都较小。”在这次疫情中,协和医院在武汉市率先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第一天接诊量只有50多人,第三天就上升到100多人,之后持续攀升。原有的门诊空间一下变得异常拥挤,整天都是排队候诊的人群,需要留观抢救输液的病人也日益增多。
胡豫深入发热门诊 部署相关工作(受访者供图)
协和医院不得不紧急将发热门诊面积扩大了5倍,仍负重运行,最高峰每日接诊近1000人;隔离病房也从1层楼开到了2层楼、3层楼。
“收治重症患者的床位也不够。”胡豫发现,伴随金银潭医院很快收满,协和医院西院区、肿瘤中心院区也被征用为定点医院,负责危重症患者的收治。
“这说明,在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起初阶段还是有些忙乱的。”他提出,今后,一些医院应加强对重症病人救护的空间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的储备,加强综合ICU建设。
疫情初期,各家医院物资一度出现匮乏,“这都提醒我们,今后,在医院布局、卫生应急系统物资储备调配等方面,可能都需要做一些调整。”
比如,在城郊布局医院,需要注重“平战结合”,增强应对突发感染性公共事件能力的储备。平常时期,医院用来收治普通病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很顺畅地扩充成传染病救治医院。同时,重症救护能力要达到一定要求。“不仅仅是应对传染病,像其他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甚至战争,都很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严重受伤。为避免救治时出现慌乱,平时就要有所准备。”
目前,协和医院拥有本部、西院区、肿瘤中心3个院区,第四个院区金银湖院区正在建设中。胡豫介绍,最近,结合疫情,院方决定调整思路,将金银湖院区二期病房全部改造,需要符合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要求,做成“平战结合”式病房,平时收治普通病人,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迅速有效应对。
同时,在该院区还将建设一栋感染性疾病大楼。其中,不仅有病床,还要有一定数量的重症监护室;此外,设置可以完成所有检测的实验室,以及相关科研机构。
这次新冠肺炎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轻症,方舱医院发挥了特殊作用。协和医院先后负责两家方舱医院的筹建、管理与患者救治。胡豫注意到,今后,方舱医院的建设也要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
比如,一些方舱医院在筹建之初,保暖、排泄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后期临时改造费时费力。胡豫建议,今后,像大型体育馆,包括一些学校教室,在建造时可以提前做好相关设计。一旦遇到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稍微简单改装,就可以开设成一个简易医院。”
风雪中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转运(受访者供图)
胡豫在风雪中指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受访者供图)
“此外,这次疫情也反映出,基层社区医疗救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胡豫提到,社区医院在基础建设、全科大夫的配备,以及对社区人员的健康管理系统方面,还有所欠缺。
疫情初期,许多有症状、无症状的患者涌入医院,密集的人群交叉感染难以避免。如果社区医院救治能力跟得上,许多轻症病人不用去医院,在社区就可以得到治疗,后期也就不用开设众多方舱医院。
事实上,我国近年一直推行分级诊疗,要求急慢分开、网上网下分开。结合这次疫情,胡豫认为,“这需要进一步力推”。疫情期间,协和医院迅速开启网上门诊网上咨询与服务,为患者网上供药,“大部分慢性病人在突发事件期间,可以不用来医院看门诊。”如此,可以缓解疫情暴发期间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减少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