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福建第十一批医疗队172人正式入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这支医疗队伍里,有一支男护士队伍,他们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方面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男护士天团”
福建卫生报记者连线了 福医二院结束第一班护理工作的 三名90后男护士, 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是护理团队里的“汉子”,应该发挥自己冷静的优势
2月26日上午,福建第十一批医疗队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第二天,陈学鹏和其他6位同事率先走进了“最危险的地方”——南6区急危重症病房。
除了护理,陈学鹏还是一名呼吸治疗师,同时也掌握了熟练的ECMO技术,由于拥有7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他被任命为该病区重症医学科组长。
根据排班表,当天上午8时至中午2点是他第一个班。除了护理工作,他还带着“任务”而来——将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帮助医疗队其他护理人员尽快适应工作。“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陪护患者。”
陈学鹏
当天凌晨,该病区刚收治一名60岁阿姨,老人神志不清楚,十分躁动,手脚乱踢。上班时,病区里有一名年轻护士负责给病人打留置针,可是,由于病人一直在动,留置针打三次都没进去,年轻护士急得快哭了。在一旁的陈学鹏见状,赶忙上前,安抚病人,最终将留置针打进去。
陈学鹏说,自己有应急处理经验,又是护理团队里的“汉子”,应该发挥自己沉着冷静的优势,为大家贡献一些工作经验。
当日下午2时,结束一天工作的陈学鹏走出医院,虽然每一班工作时间只有6小时,但加上准备工作、穿脱防护服和路程所耗时间,基本上有8个小时处于工作状态。然而,强烈的责任也让他忘却了疲惫,他说,加入援助医疗队是自己的一个心愿,相信光荣和使命会帮助他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不再是“小90”
纪锦坤也是福医二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男护士。2017年7月份才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是家中的独子。面对突然到来的这场“战役”,他主动请缨,在说服家人时表示,“既然我学了这个专业,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
纪锦坤
2月26日上午,他和陈学鹏一同被分配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6区急危重症病房内。
“说实话,到武汉来以后比我想象的压力要大,但病患比我想象的要平和,他们对我们非常感激,即使有时因防护用品穿戴过多,扎针时要多扎好几次,但他们也都非常配合支持。”纪锦坤说。
上班第一天,一位50多岁的重症患者在做CRRT治疗半个小时候后,出现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纪锦坤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变化时,第一时间调整CRRT的超滤量,并将升压药的剂量往上加,为患者吸痰,调高呼吸机参数。
“我们长期在科室从事呼吸治疗工作,对呼吸机比较了解,才能在第一时间做这样的处理。”很快,医生从中心监控也知道患者的生命征变化,纪锦坤与医生沟通完,重新对相关机器的参数进行调节,患者的血压也慢慢升高,血氧量恢复100%。
“来到武汉之后,突然发现,很多护理人员都是90后,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大家称呼的‘小90’了,而是社会可以信赖,家人可以依赖的90后!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有信心,保证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纪锦坤和陈学鹏
“我想尽可能多分担些耗费体力的工作。”
今年24岁的李平福是福医二院第二批驰援武汉男护士中年纪最小的“战士”,2017年毕业后在福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19年加入医院呼吸治疗团队。他说,当时收到支援通知时,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接手金银潭医院的第一天,李平福所在的普通重症病房里有6名护士,他是唯一一名男护士,他被安排在患者所在的红区(污染区),需要穿三级防护服进入。
李平福
第一天,这个病区收治了11名普通重症患者,李平福的工作主要是帮助病人抽血、分发口服药、定时巡视、为病人挂营养液。虽然,这个病区里的患者多数生活都能自理,但不少人都比较躁动。“6床的一名患者身上插着胃管和尿管,身体不舒服,时常翻身。”李平福说,女性护士要给男性患者翻身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他和另外一名护士一起,帮忙给患者翻身。
还有一名刚收治进来的70多岁的老伯,需要心电监护,由于贴着电极片在身上很不舒服,老人不太愿意配合,李平福第一时间为他做心理辅导。最终,在李平福的安抚下,老人才慢慢接受治疗。
“尽管之前做了防雾处理,时间久了护目镜上仍然布满水汽。防护装备裹得密不透风,一动就喘不上气,十分消耗体力。”李平福觉得,这些不适感,在女性医护人员会更明显。“我想尽可能多分担些耗费体力的工作。”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故事
发生在陈学鹏、李平福、纪锦坤身上
也发生在男护士团每个人身上
男护士或许不多
但面对疫情 厚重防护服下的 无论男女 都只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抗疫战士! 感谢你们!致敬!
来源:福建卫生报
编辑:赵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