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70年来,在这片有着8000年底蕴的黄土地上,亿万中原儿女团结一致、敢闯敢拼,推动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放的河南越来越“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河南频道联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壮丽70年·河南创造的70个第一》融媒体系列报道,对河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国内或省内多个“第一”进行集中采访。今天推出第45篇,人民网记者带你一起领略国之重器——掘地神器盾构机的风采!
仲冬时节,寒气袭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总装车间内,工程师们却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对应用于巴黎地铁16号线的两台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最后的验收。
巴黎地铁一直以高标准、高定位、高水准闻名于世,中铁装备通过与意大利和法国知名企业密切合作、深入交流,成功以创新技术、过硬质量及高品质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成为进入法国的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国掘进机企业。
本次出口法国的为两台直径9.86米土压平衡盾构机,总长约115米,将用于巴黎地铁16号线2标隧道建设。隧道全长11.1公里,埋深8-52米,最大水压约3-5bar,穿越的地层主要有粒状石膏层、粉质粘土、石膏泥灰层、石灰岩层、砂层。中铁装备副总经理张志国介绍,中铁装备针对项目复杂地质情况,通过精心设计、精益制造,提升了产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张志国指着车间内的这三句醒目的标语告诉记者,这是对中铁装备盾构机腾飞之路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中国工业自强不息奋斗史的缩影。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盾构机是一种使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关键装备。作为“入地”的利器,它决定了我国基建的实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
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世界领先,中国盾构机的发展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奋斗史。在2008年以前,盾构机的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使用的盾构机严重依赖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设备需要外国专家远渡重洋进行检修。昂贵的进口成本,低效的设备维护,耗时的跨国沟通,中国在盾构机的应用上处处受制于人,这也严重影响着中国基建的效率和发展。
“盾构关乎国家建设,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盾构!”这是最早一批使用国外盾构机的中铁人共同的梦想。2001年,由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承担的“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2002年10月,18人组成的“筑梦之队”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他们一穷二白、从零学起,以必成之心、入艰难之境、创未有之业的态度开启了中国盾构研发的征程。
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于2008年在河南新乡成功下线,首次应用于天津地铁项目。自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开始从用盾构向造盾构转变。
次年,在河南省各级政府和中国中铁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最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落户郑州,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盾构机开始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价格昂贵的外国盾构机开始大幅度降价。
“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持久创新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首台盾构机研发后的十一年,中国盾构机产业进入了爆发期,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2013年12月,中铁装备成功研制了超大断面矩形盾构,主要用于城市下穿隧道和地下停车场的施工;2016年2月,中铁装备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小直径3.5米硬岩盾构机;2016年10月,中铁装备为蒙华铁路白城隧道专门定制的马蹄形盾构——“蒙华号”盾构机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中国在异形盾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接下来,中国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中国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也纷纷问世……
中国中铁盾构机从有向优持续迈进,多项产品打破世界记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和青睐,逐渐成为盾构产业的领头羊。如今,中铁盾构机已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意大利、法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2018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书写着“中国创造”的传奇故事。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将加强对关键基础领域和重要零部件的研究,不断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的制高点,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积极贡献。”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顺辉自信地说。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铁盾构机的发展让世界惊叹;保持创新,激发潜能,中国制造的品质也愈加优质。中国盾构与中国发展紧密相连,展望未来,中铁装备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用优质的产品诠释‘创造’的无限智慧。(记者 慎志远 实习生 王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