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秋冬季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重点强调标本兼治。“其中,‘本’就是指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度治理。”该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深度治理还有较大空间。为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在10月13日下发的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明确与淘汰产能对应的设备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市加快“红黄蓝绿”标识管理。依据首批154家化工企业“红黄蓝绿”标识结果,对“红牌”企业立即关停取缔,对“黄牌”企业限时搬迁入园,对“蓝牌”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对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所辖化工园区开展专项治理,凡发现秋冬季期间违规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顶格处罚。开展化工产业集群升级改造。10月底前,制订化工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方案,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及结构,淘汰退出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同时实施绿色环保调度。按照河南省有关要求,10月底前完成复核、公示,督促申报企业严格落实季节性生产调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要求。加强排污许可管理。11月20日前完成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做到排污许可证应发尽发;年底前完成人造板、家具、酿酒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加大依证监管和执法处罚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违规排污行为。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程树真告诉记者,我市对剩余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进一步认定,列出清单台账,准确标识,分类整治,持续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实现全市区域内“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增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在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我市将严控电煤消费增量和削减非电煤炭消费总量作为主要抓手,增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供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我市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坚持“一厂一策”,引导鼓励高煤耗企业采取清洁能源替代。增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年底前天然气资源供应能力力争达到11亿立方米。新增天然气量,优先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和冬季取暖燃煤替代,采暖季期间要重点保障民生用气。加强电网建设,全市完成电网投资5.12亿元,完成750个以上行政村的电网改造。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年底前新增风电装机能力3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加快供热管网、热交换站等供热基础设施建设,10月底前,市城区集中供暖普及率在95%以上。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加快地热供暖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供暖季前,实现地热能替代7万平方米;年底前,市城区清洁取暖率在90%以上,县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清洁取暖率在80%以上。完成工业燃煤设施拆改,10月底前完成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或清洁能源改造,未按时完成的企业全部停产整顿。对承担民生任务且暂不具备替代条件的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要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安装自动监测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压减煤炭消费,抓好国电濮阳热电有限公司、濮阳豫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濮阳龙宇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用煤大户的煤炭削减,今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2万吨以内。
程树真表示,年底前,我市要完成13.88万户替代任务。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加快“公转铁”步伐
在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我市加快老旧车淘汰,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老旧燃气车,10月底前建立淘汰任务清单,年底前淘汰数量超过任务量的40%。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年底前新增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比例在80%以上。
程树真说,我市还会加快“公转铁”步伐,对用车、用能大户,建立多方认可的重点企业管控名录。推进重点企业铁路专线建设,年底前大型工业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超过80%。加快确定绕城通道路线,完善通行条件,严控重型车辆进城。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做好城区4.5吨以上柴油货车、国三及以下柴油车辆、黄标车、老旧车、农用车禁行工作。(记者 张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