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上千年,彝绣要换一种“新活法” 重返校园与防控疫情间的慎重选择——新冠疫情下全球开学季一览 令人向往,这里的生活有“诗和远方” 9月新规来了!影响你的钱包、爱车、医保……速查→ 辽宁海事局:9月1日至22日,渤海某海域将执行军事任务 【行走自贸区】福州自贸片区:技术开放共享 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不得冠以所在城市以外地域名 疫情阴霾逐渐散去 “中国在夏日的阳光下苏醒” 重塑河山 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山西筑起生态屏障 新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受海外关注 成都通报5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典型问题 公安部:严查校车超员、超速、非法改装等违法行为 天津新增3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拒绝野味,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重访抗美援朝纪念馆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中粮储回虫眼玉米: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韵达股份:市场份额提升,扣非净利跌超50% 不合格率高达23.3%!办公椅抽检发现存爆炸、致人跌落等风险 技术出口新规,对字节跳动转让TikTok影响颇大 收官红八月:润和软件携手华为昇腾共同发布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作业帮发布2020暑期业绩:学员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中国家电两强发布半年报:美的营收超格力两倍,空调市场伯仲之间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北京电影市场成交额330.89亿元 安倍晋三走了,但“安倍经济学”还没有落幕 开头颅插芯片?让马斯克疯狂的脑机接口究竟是什么? 软银宣布拟出售日本子公司1/3股份,后者股价跌3.4% 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青岛啤酒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3.77% 喜茶狂奔,下一个星巴克? 众邦银行斩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数字化转型大奖 消费金融还有多少增长空间? 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开市客在深设华南总部 增长最快的10家B2B公司是怎么搞定前10个客户的? 上半年净利16.62亿元,比亚迪的股票还能买么? 用科技重塑内衣行业,坐拥5500万会员的都市丽人能行吗? 射频消融术配合通络药物可显著改善房颤症状 降低复发率 邮储银行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63亿元 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江苏泓海能源LNG储罐开始水压试验,民营LNG前景广阔 范冰冰因演出合同纠纷被乐视告上法庭,将于9月14日开庭 大咖录丨《八佰》之后多部大片“押宝”国庆档,传媒板块业绩修复可期 粮食安全下的“网红”藜麦:具备成为新主粮的潜质 专访朱健康:为什么要重视藜麦?对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 频繁“取经”上海,北方第三城青岛要干什么大事? 外资越来越接地气,揭秘二季度QFII买了啥? 贵州茅台股价再“飞天”!从1300元到1800元,仅用不到4个月丨热公司 A股五大险企上半年净利下滑24%,都是疫情惹的祸? 六大行上半年净利润集体下降,银行股四季度估值切换值得关注丨牛熊眼 英国太南了!伦敦爆发反封锁大游行,逾4万病亡被认为是“骗局” 38份券商中报:国金兴业跻身投行前十,自营是营收“重头戏” 股份行半年报扫描:半数净利下滑超10%,加大拨备是主因 深圳住房要学习“新加坡模式” ,楼市格局将面临巨变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传承上千年,彝绣要换一种“新活法”

2020-08-31 15:41:56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盛利 林莉君

当记者们来到凉山州越西县呷古村采访时,“80后”彝族姑娘阿洛阿拉莫正坐在缝纫机前缝制彝绣。没有尺笔,没有图样,那灵巧的指尖准确掌控了彝绣的走向,不一会儿,五彩细线便在布匹上绣出了一幅美丽的画。

彝族妇女正在制作彝绣

彝族是个爱美的民族。能否绣出美丽服饰,曾经是彝家女子心灵手巧的标志。一方精美的手绢、一双精致的绣袜,在万千彝族女子手中翻腾着,绣成美丽的商品,绣出美好的生活。

对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让阿洛阿拉莫最终放弃了在外打工的颠簸,回到家乡俯身做起了彝绣。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每月三四千元入账,我很知足。

传统技艺要换一种“新活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彝绣,是彝家人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在非遗传承问题受到重视的当下,“80后”加入彝绣产业链,成为“合伙人”,让彝绣非遗传承人阿洛拉作莫喜上眉梢。

作为呷古村彝绣带头人,阿洛拉作莫乐见更多“新鲜血液”的进入,推动彝绣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制作出更多时尚、精美的服饰。但她也明白,仅靠传统的手工制作,制作周期长,且工艺水平不一,难免粗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她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更加先进的工坊,吸引更多“合伙人”进入,让传统彝绣换一种“新活法”。

阿洛拉作莫的愿望也是海乃瓦沙子的期盼。

秋日的下午,在越西县瓦曲村,彝族村民们载歌载舞,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能歌善舞,精准地概括了彝族人的性格。千百年来,在凉山这片拥有古老文化、迷人风景的土地上,他们繁衍生息,将彝族古朴、浓郁、独特的文化传承至今。

这其中,银饰文化展现出其闪闪发亮的一面。

“铛、铛、铛……”认真地锤打银饰,是52岁的瓦曲村村民海乃瓦沙子的日常工作。这一动作,他每天都在做,以至成了习惯,保持了28年。

从熔银到压条拉丝,从打压制胚再到手工制纹……直到最后清洗成品,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琢,这让海乃瓦沙子不敢马虎。彝族人天生爱银,无论是日常,还是节日,银饰都要穿在身上,美在心里。

将骨子里的爱转化为谋生手段,最终实现了十几万元的年收入,不得不说,海乃瓦沙子是幸运的。

相对于海乃瓦沙子,家住瓦曲村一组95号的曲目阿且的规模更大一些——他注册了公司,注册资本达到了三百万元。在曲目阿且家里,从手工作业到机器加工,两者接力完成了银饰加工的全部过程。

希望,与年轻人有关,也与新模式有关

“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见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在当地,这句话流传甚广。海乃瓦沙子、曲目阿且与瓦曲村民们一道创造了一个奇迹——凉山州约80%的银饰出自瓦曲村。

非遗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人喜欢,非遗才有持久生命力。这一点,海乃瓦沙子满满的自信,“我在全凉山州有十多个徒弟,他们从20多岁到40多岁,都对这个感兴趣。”

年轻人主动拜师学艺,成全了三者:年轻人满足了兴趣爱好,手艺人将绝技传了下去,更重要的是银饰加工这一非遗项目留住了走向未来的希望。

希望,与年轻人有关,也与新模式有关。

呷古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的墙上,宣传画大部分与彝绣有关。其中,几张画面唯美的“唯品会彝绣样品”让人印象深刻。

去年,唯品会考察队来到呷古村,对彝绣兴趣强烈,当场表示要将彝绣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带出大山,让它与现代服饰有机融合,使之时尚化、生活化。同时,通过新平台,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把传统手工技艺变成持续可观的收入,真正过上好日子。

贫困户成为“合伙人”,新平台成为“合伙人”,非遗传承的队伍在壮大。

“现在,瓦曲村的银饰供不应求。但我们分析了一下,主要两类人在买:一类是凉山及周边的彝族人自己购买收藏;另一类是其他人买下了送给彝族朋友。”

30岁的瓦曲村“第一书记”唐开清冷静地看到了市场热销背后的隐忧——彝族银饰的文化价值开掘不够。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正在寻找大学院所合作,开掘彝族银饰背后的文化价值,让中国乃至世界都爱上我们的彝族银饰。”

无论如何,非遗传承既需要政府、企业、传承人、贫困户的合力,也需要年轻人、新平台、新模式的介入,大家利益捆绑,“合伙”将非遗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 摄


编辑:岳靓

审核:朱丽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