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8月30日电 (记者 朱晓颖)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肖幼30日在南京表示,治淮7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亦存在“新老”问题。
当日,淮河流域水治理战略研讨会在南京的河海大学举行。会间,肖幼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理淮河70年的成就与经验,并指出未来工作方向。
淮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1950年,中国拉开了治淮的序幕,治淮成为全国大规模治水的开端。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区位优势: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2%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淮河流域是集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于一体,以及承载了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最近的地区。
肖幼表示,70年来,在“蓄泄兼筹”方针下,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愈发完善,防汛抗洪、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实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基本实现了保障淮河防汛安全、保证淮河水资源能够开发利用的阶段性目标。
其中包括: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逐步构建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无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满足流域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他表示,刚刚过去的2020年淮河、沂沭河洪水是对70年治淮成就的又一次大考。经过预测预报、精准调度、联合运用水库和行蓄洪区,发挥水工程集成效用,防汛抗洪工作取得初步胜利: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据统计,与1991年淮河洪水累计启用13个行蓄洪区、临时转移超百万人口相比,今年洪水期间,安徽王家坝站最高水位29.75米,虽比1991年高出0.45米,但仅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转移疏散5000余人。
“必须清醒地看到,治淮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老’问题:如防御超标准洪水的能力不足,水资源配置和保障水平不高,水生态损害问题依然严重,流域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肖幼说。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他进一步举例说,淮河上游来水快、中游水循环不畅、下游泄洪能力不足,这是过去治淮工作中遇到的3个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肖幼表示,下一步,将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淮河保护治理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平,突出抓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的关键抓手,牢牢抓住淮河保护治理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淮河保护治理提出的最新要求等。
例如,治淮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型的重大项目。根据蓄洪区特点,因地制宜,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减存量、控增量,不搞大折腾,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展望未来,肖幼指出,要统筹推进“安心淮河、清澈淮河、生态淮河、富庶淮河、共享淮河、智慧淮河”建设,力争到“十四五”基本建成较完善的现代化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流域现代水治理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