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这艘小艇却偏要钻到台风中心看看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 深圳特区40周年民革积极有为 北京新冠肺炎在院病例清零 地坛医院披露三场战“疫”细节 外交部就美U-2高空侦察机擅闯中国演习禁飞区等答问 【行走自贸区】挖地铁 打隧道 盾构机械天津造 专家:中国洪水预报业务及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或领先地位 台风“巴威”来袭 国家防总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Ⅲ级 “二次感染者”出现 全球抗疫又增哪些考验? 当植物受到病原体攻击 细胞膜到细胞核会一路拉“警报” 全国妇联启动“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时代”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甘肃出台多项措施“过紧日子”保经济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九三学社2020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见闻 中国大陆“0001号”外企:始终看好中国经济 甘肃东乡70载变迁:故土显“陌生” 游子成“异客” 入住酒店被偷拍如何维权?可适用民法典明文规定 西藏为大数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批官场“老油条”被通报:当官不干事 揽权不担责 江豚重又现长江武汉段 长江水生态短期内有向好趋势 第8号台风“巴威”逼近辽宁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交通业新基建施工图来了 5G、北斗导航都是关键词 今年32所院校在湘招收定向培养士官3033名 王毅访欧传递中欧加强合作信号 拉萨职业教育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新增财政资金都去哪儿了?财政部回应 40年时间深圳GDP增长超1.37万倍 做对了什么? 广州立案查处土地领域违纪违法问题151件 深圳: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 紫金山天文台:天宇上演“红超巨星”追月 新安江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低出血风险抗血栓药物研发新靶点 南宁拓展“朋友圈”与东盟七国城市建立友城关系 国家卫健委:取消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医疗机构等级限制 王毅:中荷要做维护自由贸易、坚持相互开放、倡导公平竞争的表率 五问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一席谈 经历最长停航度汛期 三峡船闸正式恢复运行 创新科技求发展 数据助力“走出去” 采访团走进高新区 陕甘宁高铁“牵手” 西银客专全线铺通 职工医保将迎3个重大变化 个人账户拟可给家属用 产业援藏“拔穷根” 新思路激发脱贫新动力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一周年 把“试验田”种成“高产田” 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再升级 三省一市签订“7+1”合作协议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8例 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2020中关村论坛未来青年论坛举行 聚焦科技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川音教师疑涉招生腐败被带走调查 折射制度存在短板 考生请注意!招生部门公号也有高仿!幕后有黑产链 解放军在南海进行军事训练之际 美军侦察机逼近挑衅 行走自贸区|爱菊集团搭上了中欧的“幸福班列” 央行开展2000亿逆回购操作 机构:资金面或阶段性缓和 【行走自贸区】挖地铁 打隧道 盾构机械天津造 【行走自贸区】西北唯一 陕西自贸区“走出去”“引进来”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这艘小艇却偏要钻到台风中心看看

2020-08-27 09:30:58来源:科技日报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这艘小艇却偏要钻到台风中心看看

遇到强台风,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是要获取观测数据,就必须接近台风。近日,我国研发的海洋气象观测者-3(MWO-3)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迎风而上,成功穿过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中心,获取了台风发展过程中高时间分辨率的洋面气象及海洋要素数据。据介绍,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太阳能无人艇主动探测台风中心。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发射了那么多气象卫星,地面还有不少气象雷达,为什么还要用无人艇来探测台风?这艘乘风破浪的无人艇具备哪些优越的性能?在狂风暴雨中穿过台风中心,无人艇收集到了哪些数据?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就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释。

“看清”台风内部可大幅提高观测精度

据了解,在陆地或岛屿上的天气雷达能够探测周围200公里以内的台风降水和风场,对于监视近岸台风活动能够起到很好的助力。但雷达探测不到海上远处的台风,也无法测量一些全面反映台风特征的要素,比如中心气压、最大风速和台风处海面水温等。为了提升台风预报精细化水平,需要对台风位置、强度等进行准确分析,气象观测人员需要派出“哨兵”到更远处监测。

相比雷达而言,卫星“站得高”“看得广”,相应地监测范围也就更大。目前,卫星云图已经可以帮助气象观测人员看到全部台风和热带风暴,进而对其进行定位、定强。但同时,也正因为卫星的观测位置太高,观测结果的清晰度有时难以保障,尤其当台风上部被厚厚的卷云覆盖时,用卫星云图给台风定位、定强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如果不能准确知道台风中心位置,气象观测数值模式也无法准确描述台风涡旋结构,观测人员就难以准确地跟踪和预报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变化,就会造成预报误差偏大。

“卫星观测作为一种遥感技术,事实上不能直接测得我们气象预报和研究所需要的精准参数,比如台风内部的气压、温度和气流分布等。”无人艇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洪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台风中心气压直接决定台风强度和台风的极大风速,一般来说,台风中心气压愈低,在台风范围内气压梯度越大,风也就越猛烈;如果能够获得台风内部风力、温度场和湿度场等各项探测数据,就可以大大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因此,直接探测台风中心的海面气压、风场等要素,对台风准确预报预警至关重要。

当前,有一些台风监测和预报机构利用有人和无人驾驶飞机,飞到台风某些部位上空,下投带降落伞的气象探空仪,测得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和风向廓线资料等,显著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精度。

专家告诉记者,对台风演变规律的研究和数值预报精度的提高,需要卫星遥感、岸基雷达、飞机和海面监测装置的立体全面探测。以往在海面实地监测台风,都是使用浮标,如今无人艇的加入为台风监测提供了更大助力。在这次海上观测试验中,MWO-3为中国气象局提供了时间分辨率高达1分钟的实时观测数据,并对台风过境时海面各要素的详细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在航行观测过程中,无人艇能够机动应变,获取最优位置的实时观测数据,相比传统的海洋浮标观测,具有独特的优势。

特殊结构设计造就风浪中的不倒翁

据专家介绍,想要经得住台风中大风大浪的考验,无人艇的随浪性要好,或者说自扶正能力要强,这样才不至于在风浪中“翻船”。

MWO系列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采用双体筒来保证稳定性,也就是在甲板下联接两个同型体的浮筒,可在水面上提供更大浮力。除此之外,这种设计还赋予了无人艇半潜功能,即当风大浪高时,无人艇可以自动或远程控制浮筒的进水量,从而使整个艇体和支架部分沉入水中。由于重心下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明显增强,很难出现倾翻的现象。此外,虽然舰体沉入水中但是气象传感器却可以浮在水面之上,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传感器上的北斗卫星天线也可以接收指令和发出数据。这种功能设计是MWO系列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的一大亮点。

8月初,今年的第3号台风“森拉克”来袭时,MWO-3在风浪中展示了其良好的机动性、强抗风浪、自动探测和实时数据传输等特点,优越的探测能力得到了验证。

除此之外,MWO系列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太阳能作为重要的动力源。使用太阳能,一方面清洁无污染,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无人艇可以长时间航行。“我们的无人艇设计要求是保证海上半年的观测运行。尤其是在连阴雨天气时,依然要保证气象探测和定位数据可以连续地传回地面中心站。”陈洪滨说。

无人艇在正式开展台风探测之前,研究人员会对其进行全面测试,尽可能保证无人艇各项性能的可靠性,尤其是内外管线的防水性和无人艇的主动避障能力。在本次探测台风前,两艘无人艇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中心渔港内连续测试运行近一个月,于7月22日才正式出海,参加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开展的“海燕计划”试验,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以东约120公里的洋面上进行连续航行观测。

8月1日,研究人员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对航行路线做了规划,主动接近台风中心,并观测到第3号台风“森拉克”从热带低压快速演变为台风的过程,为台风预报专家及时提供了台风中心的实地观测资料。

多种观测手段组建海上综合观测网

据介绍,MWO-3搭载了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表、海面水温和盐度传感器以及波浪仪等观测装置,可获取的数据有海面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海面水温和盐度以及波浪参数等,并能够利用我国北斗卫星的通讯功能,每分钟回传一组数据。

MWO-3在本次试验中获取的观测资料,被第一时间发送到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为台风预报、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附近没有其他观测资料,MWO-3的实时资料非常珍贵,离低压中心较近,非常有利于我们确定低压中心的位置。”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评价道。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这次海上试验包括穿过台风所获得的数据,与有关研究单位进行了共享,以开展深度的质量控制,比如观测到的强风浪和下雨条件下湿度数据,将在通过可靠性验证后,进一步应用于数值模拟和一些卫星遥感产品验证等研究。

记者了解到,MWO系列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还能用于监测海上大风和大雾等天气,加载其他传感器或设备后,还可以用于采集其他海洋研究所需的数据,例如加载二氧化碳传感器后,可以对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行测定,进而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海水质量。

研究人员介绍说,无人艇的最大优势是其航行机动性。无人艇具有的超强抗风浪能力,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下获得台风海面气压、温度和风速风向、海水表层温度盐度以及浪高等实时数据,这些为台风数值预报和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通过为期两周的长航时观测试验和穿越台风的经历,我们对MWO系列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更有信心。但对于广阔海洋的气象和环境监测,派出两三艘无人艇是远远不够的。”陈洪滨说,未来期望能够像陆地上的台站观测网那样,采用无人艇、浮标和海面穿浪器等各种观测手段,在海上组网综合观测,进而早日进入业务实用阶段,为海洋气象和环境预报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更好地服务海上安全和资源利用。

本报记者 陆成宽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