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深圳8月26日电 题:深圳为什么能?
中新网记者 郑小红 索有为
从曾经的小渔村华丽蝶变为国际创新之城的深圳,8月26日迎来了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
四十年如白驹过隙,深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外界描述为“史诗级巨变”。许多人好奇发问:深圳为什么能?
深圳人才公园夜景 中新网记者 陈文 摄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回看40年,深圳的成长不是一般城市线性发展的典型形态,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跃升特征。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但其前身原宝安县是薄田、渔火的世界,33万人口中农民占92%,1978年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1979年该县农民月平均收入约21元人民币,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1000元港币。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把深圳从1980年至1992年的发展时期概括为“低纬求存”,在危机感驱动下“杀出一条血路”。
深圳深业上城 中新网记者 陈文 摄回望40年深圳创造的千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第一记录,相当一部分集中于这个时期。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是“禁区”,放开市场的价格体制改革是“雷区”,打破“铁饭碗”的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是“难区”,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盲区”,深圳都“闯”了……这个时期的深圳迅速走上以“三来一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之路,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同期,深圳的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亚洲四小龙。
1992年至2012年间的深圳,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眼里是“中纬求立”期。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时代谢幕,一路飞奔的深圳由“探路者”回归为一个普通奔跑者,同时又遭遇了土地空间、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经济一度低迷,股市停发新股,大量外资从深圳迁出,“逃离深圳”的气氛暗潮涌动。深圳必须换个“活法”,这就是“创”。
1993年底,深圳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1999年,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05年,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200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正式将自主创新战略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同年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9月深圳发布全国第一部自主创新规划。2010年10月,深圳首次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向“深圳质量”“深圳品牌”“深圳设计”的跨越。
这个时期的深圳树立了“创新之城”的形象。从产业结构看,告别了“三来一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50件,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有关部门赞誉深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认为,从2012年起,深圳处于“高纬求强”时期。
深圳2012年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3年获得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区”称号,2014年获批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2016年提出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49项,2017年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2018年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意味着中央寄望深圳从过去的“单项冠军”变成“全能冠军”,意味着深圳要作为国家“战略代表队”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率先冲刺。
深圳改革创新再出发。以使命感“高纬驱动”的深圳又开始了一系列先行示范:制定第一批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清单;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突出服务粤港澳,实施利港惠港“万千百十”工程;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制定重点领域立法目录清单和立法草案,冲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拓展经济社会发展腹地;着眼多层次科技创新格局,大力建设鹏城实验室等若干重大基础研究机构……
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观察深圳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与创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质和文化特征。
——深圳并非“天赋异禀”,“有形资源”极度匮乏。匮乏基因衍生忧患文化,使深圳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汰”、“狼来了”的紧迫感。
——“深圳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40年来,作为中国最完全、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发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区、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后孕育开花,形成了移民文化。外源基因的代代重组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深圳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什么都有,但什么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是对深圳包容基因的最好描述。深圳之“容”在于“容人”,“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每个群体都能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深圳之“容”在于“容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于“容异”,鼓励“别具匠心”。
——深圳不问出身、不问学历、不问官阶、不问贫富,是平等基因培育出来的城市。在这个规则说了算的城市,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遵守国际规则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扬法治精神更是创新深圳的突出优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依靠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深圳的开放基因形成了独特的竞合文化,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契合点、公约数,形成了差序发展、容融共生的多重竞合思维,从而使深圳成为开放式创新的发源地、竞争中成长的受益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认为,深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的杰作,深圳模式的特区开发机制,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极具制度绩效的捷径;深圳特色的创新演进之路,对后发展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后发优势、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可复制移植性。(完)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