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涝下 水稻为何有望灾年实现丰收 上海:政府与高校“双向发力”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例 均为境外输入 黄河发生2020年第6号洪水 推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医药购销领域反腐将如何深化? 水库群联合调度 长江流域成功应对第4、5号洪水 汉服风潮持续升温 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助力健康中国 全国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启动 安徽摸清生态环境“家底” 已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勇立潮头先行先试 天津自贸区五年新发展之路 香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资深人士范凯杰任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 长三角生态示范区发布首批涉税事项通办清单 福建宁德市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试点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禁止非法穿越 长江源头河流、湖泊、湿地实现常态化巡查巡护 【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 新华网评:面对逆风逆水要勇开“顶风船” 世界移民报告:中国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国际移民来源国 【海评面】中国如期开学 美专家急了:我们怎么办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重拳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河南打科学管控“组合拳” 保高速危化品运输安全 顺应时代要求 回应人民期盼——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擦亮“华北水塔”招牌 山西3年引黄补汾逾12亿立方米 王毅谈此次欧洲之行要传递的四个信号 天津一“财迷”主任落马:不仅吃空饷还倒卖假酒 我国已普遍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台风“巴威”肆虐苏鲁辽沿海 风暴潮海浪警报双双拉响 港大深圳医院已为深港跨境货车司机核酸检测逾9万人次 陈陆军: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要主动拥抱变化挑战 黑龙江省鸡东县:一条视频牵出棚改窝案 第8号台风“巴威”即将登陆 或成史上登陆东北最强台风 王毅总结中意关系半个世纪发展经验 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刷脸”要方便更要安全 官方机构帐号登陆B站引网友热议 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科研人员在老挝中部发现首个肉质多浆竹类新属 莫让“鲶鱼”变“咸鱼” 呵护公费师范生心中的火苗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向国际疫苗研究所捐款 TikTok公布起诉特朗普政府内容 抗争后将何去何从? 商务部:8月17日至23日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小幅回升 “豪华中学”拆喷泉是错上加错 广东为公职人员打通移动办公平台 助力基层减负 爱情是什么模样?看看他们的故事就知道了 买玫瑰、订酒店 七夕浪漫经济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广西双拥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维程:双拥工作融入企业文化 【广西双拥行】南宁青秀区:打通服务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阆中城管被曝暴力执法,涉事城管:我们只是控制住他 以前只知黄岩蜜橘好 现在才发现黄岩与上海这么亲近 两驴友挑战网红瀑布被挂悬崖 ,均已确认遇难 【广西双拥行】南宁市植物路军休所:和谐军休家园 【广西双拥行】新竹社区:双拥共建 鱼水情深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南方洪涝下 水稻为何有望灾年实现丰收

2020-08-26 09:29:42来源:科技日报

南方洪涝下, 水稻为何有望灾年实现丰收

热点追踪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汛情发生正值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关键时期,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组织水稻专家组,实地调研评估灾害影响,科学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指导,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从实地走访和调研看,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等因素,水稻有望灾年实现丰收。”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告诉记者。

早稻增产趋势未被洪灾逆转

“洪涝灾害导致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王戈说。

他分析,一是因为种植面积扩大。据调查,今年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4省(区)早稻面积明显增加,比2019年增加约470万亩;二是早稻群体构建合理;三是技术保障增强。我国早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省(区)共4个,其中广东、广西两省(区)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两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但这些区域历史上就灾害频发,因此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多,集中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烘干设备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质量,提高了作物本身抵御灾害的能力;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使灾年夺丰收成为可能。”王戈说。

中稻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从中稻生产情况看,尽管洪涝灾害导致南方部分中稻生育进程推迟,无法及时晒田,分蘖受阻,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易发,但目前中稻处于苗期,后期回旋余地大,只要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王戈说。

究其原因,他指出,一是受灾区域集中。调研发现,成灾和绝收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蓄洪区,占全国中稻面积比重不大。二是应对措施及时。三是近年来,对水稻洪涝灾害研究比较多,减灾技术成熟。“对扬花期前的田块,可排出积水后加强水分调控和肥料运筹,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对扬花后的田块,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一般洪水退后3—5天割苗。割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护根促芽,低留稻桩,确保再生稻大穗多穗高产,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灾害损失。”

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从晚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部分晚稻秧田被淹,秧苗素质偏差,早稻腾茬晚影响双季晚稻适时栽插,特别是机插秧超秧龄现象突出,苗高苗弱、返青期延长,不利于晚稻稳产高产。但晚稻生产也存在种植面积增加、技术储备充足等有利因素,只要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晚稻生产再获丰收就有保障。”王戈分析。

“近年来,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从水稻本身看,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能力,个体和群体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比如亩穗数减少了,一定程度上穗粒数就会增加。实际生产中,只要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强化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大灾之年同样可以获得丰收。”王戈说。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