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力倒逼到内心认同 上海垃圾分类实施一周年都经历了什么?
垃圾分类一年后上海小区现状
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都先后轰轰烈烈开展过各种形式的垃圾分类试点。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个被评价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立法在启用的头一个月,《新闻调查》前往上海,制作播出了《上海垃圾战争》。
今年,在上海垃圾分类依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新闻调查》再度来到上海。这个有着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巨大城市中,过去一年,这里的垃圾分类都经历了什么?
我们将关注目光聚焦在上海市中心徐汇区的虹梅街道,选取了这里三个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观察。
华悦家园是虹梅街道最大的生活社区,仅一期就有3002户。因其交通便利,紧邻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围绕着不少的创业园区,深受周边上班的年轻人喜爱。
华悦家园有住宅楼28栋,目前有四处垃圾投放点。我们在上班高峰期时,专门在其中两个点位放置了摄像头,试图记录大家投扔垃圾的真实情况。
在我们两个镜头的记录下,华悦家园早高峰投扔垃圾的一个半小时内,在两个垃圾站点共有45起违规投放垃圾,这些不按规定投扔垃圾的几乎全部是年轻人。
不仅如此,记者在垃圾桶边观察发现,年轻人投扔的垃圾以外卖和快递居多,不仅体积大,投扔的一瞬间志愿者也很难肉眼辨识分类情况。
2019年7月1日,在刚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之初,华悦家园每天共有300个垃圾桶轮流运转,28位保洁员不停清运,还有64位志愿者早晚两次,每天6个小时轮流在垃圾桶边值守,才勉强保障了前端垃圾的纯净度。
即便如此,虹梅街道就垃圾分类对辖区内22个小区进行考评,华悦家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直位列倒数第一。
与华悦家园距离不远的,是同属虹梅街道的惠工新村,这里早晨的垃圾厢房边则呈现着另外一番景象。
惠工新村只有184户,是虹梅街道户数最少的一个小型社区,其中80%多是老年人。这个不大的小区共有三层高小楼28栋,这是小区内仅有的一处垃圾投扔点,每天早晚两次定时开放。即便大雨天,大家也能准时准点有序的投扔垃圾。
2016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个地方法规出台的前三年,上海市绿容局在长宁和徐汇两个区域三个不同类型的住宅小区逐步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惠工新村就是首批试点小区之一。
通过近四年的坚持,惠工新村的居民早已不需要志愿者引导,垃圾的纯净度也位列虹梅街道榜首。
与惠工新村相距1.8公里的航天新苑,在垃圾分类实施一年来,以同样优秀的分类成绩,让这个小区开启了更进一步垃圾分类探索的步伐。
航天新苑是一个有着550户居民的中型社区,是2017年上海垃圾分类的第二批试点小区,因为垃圾分类开展的早,小区的垃圾厢房空间较大,在小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虹梅街道专门在干净整洁的垃圾厢房中,为可回收物搭建了一个放置架。
按照上海市目前施行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航天新苑在高标准完成了条例的各项要求后,又成为虹梅街道探索可回收物十分类的试点小区。目前航天新苑可回收物的投扔从上海市规定的五分类升级为十分类。
我们选取的华悦家园、惠工新村、航天新苑三个小区同属上海虹梅街道,记者发现三个小区投扔垃圾的方式、方法以及上级考核的目标并不相同。一套制度下,面对截然不同的小区类别,过去的一年中,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约束下,如何设定弹性化的投扔垃圾规则,又将如何监督实施的呢?
垃圾分类前端要因地制宜
过去一年来,虹梅街道绿容所所长吴文伟多次在华悦家园就增设垃圾厢房问题召集会议。上海垃圾分类执行已有一年时间,但小区住户对垃圾厢房的选址依旧存有争议。
让居民杨大爷不开心的是垃圾分类后小区采取“撤桶并点”。华悦家园原先在小区内28栋住宅楼楼下都设有成排的垃圾箱,但2019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实施之前,小区将原本散落的28个垃圾投扔点逐步合并成现有的4个集中投放点,其中一个点位正好设在了杨大爷家楼下。
虽然小区内至今对垃圾集中投放点的安置还存有争议,但在居委会王书记看来,相比一年前已经大有改观。
王书记介绍,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垃圾分类半年后华悦家园完成了“撤桶并点”,如今的四个垃圾集中投扔点分布在小区四个方位的主干道上,但碍于杨大爷的强烈反对,原本设置好的6号点位被迫向南移位。
华悦家园是虹梅街道最大的动迁保障房安置小区,一部分老住户还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杨大爷说,他并不反对小区实施“撤桶并点”,让他不满意的是为何“撤桶并点”的同时,不采取“定时定点”投扔垃圾的办法。
杨大爷指出,“生活垃圾要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这是明确写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条例》中的这条规定是当年上海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探索出来的经验,而和华悦家园同在一个街道的惠工新村就是第一批试点小区。
张月红是惠工新村的志愿者代表,她回忆称2016年惠工新村在探索垃圾分类之初,整个上海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虽然当时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对小区184户居民完成了入户指导,也上门发放了垃圾分类的相关资料,甚至在两轮民意征询中获得了100%的支持,但在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之后,依旧问题不断。
当初为了约束居民“定时定点”投扔垃圾,虹梅街道专门出资给惠工新村的垃圾桶搭建了一间可以上锁的房子。小区垃圾厢房每天早晚各开放三小时,把有限的人力和精力用在固定的时间段上,很快惠工新村垃圾的纯净度有了质的飞跃,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年照片中堆放着成排垃圾的这块空地,三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在面积不大的惠工新村,这块空地便成了小区内非常宝贵的公共空间,每天垃圾厢房一关门,老人和孩子便聚拢在此。能有这样的转变,除了当年搭建垃圾厢房采取“定时定点”投扔垃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在垃圾厢房外安装了监控。
当年惠工创建了“红黑榜”,将监控捕捉到的违规投扔垃圾的截屏在小区进行公示。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惠工新村是当年上海一老缝纫机厂的家属院,即便20多年过去了,如今184户中依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住户是彼此相熟的老同事。当初经过大半年的反复尝试,在这样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最终采取垃圾厢房“定时定点”投放,外加安装“摄像头”和“红黑榜”的监管模式才取得初步成效。
惠工新村的这套模式取得成功后,很快整个上海开始推广试行。
在上海市垃圾分类实施三个月后,上海市绿容局首次将垃圾厢房的硬件配备放入了对各街区的考评中。
华悦家园建成于2014年,建房时开发商没有在小区内预留足够的空间搭建垃圾厢房,这也是华悦家园至今无法执行“定时定点”的难点之一。
这栋位于小区外的临时建筑是华悦家园目前唯一一处垃圾桶的库房,作为住户过万人的大型社区,垃圾分类之后华悦家园每天会产生260多桶生活垃圾,受制于库房面积,至今整个小区的垃圾桶无法实现全部入库,因此将目前小区内4个垃圾集中投放点搭建成垃圾厢房变的迫在眉睫。
去年12月,位于华悦家园中心区域的14号垃圾集中投放点,终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一栋临时的垃圾厢房。
垃圾分类实施一年来,上海的很多老旧社区都面临着华悦家园同样的问题,想要在本就有限的空间搭建垃圾厢房,不仅要考虑小区容积率等现实问题,还需要规划、建设、绿容、执法等多个部门逐一审批。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共计15.2万余次,其中行政处罚仅9585件,惩处到个人头上不过2113件,但据一年来前端的数据显示,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有了质的提升。
外力倒逼直至内心认同
下午2点在航天新苑,一位租户试图扔掉被褥,结果被垃圾厢房门口的大爷阻止了。
航天新苑垃圾分类的理念显然已经深入人心,但当年在垃圾分类开始之初,居民观念的扭转颇费了一番功夫。
航天新苑是在2018年元旦,作为虹梅街道的第二批试点小区展开的垃圾分类。当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未出台,考虑到小区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小区各类活动小朋友的参与度很高,结合这一现状,居委会便将垃圾分类融入了小朋友的社区活动中。
通过一次次将垃圾分类融入到社区活动,航天新苑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小区垃圾的纯净度也逐渐达到及格线。直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前,虹梅街道专门请城管部门走进小区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
垃圾分类成败的关键,要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将大部分居民的思想观念从“别人要我分”转变成“我要分”。在这一点上,惠工新村是最好的例子。
随后试点“24小时开放垃圾厢房”的想法在惠工新村广泛接受民意征询,小区的绝大部门住户都拥护,但紧挨着垃圾厢房这栋楼的一户人家对此提出了担心。
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这是在惠工新村当年试点探索出来最具价值的经验之一,也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
通过交流箱搜集到的群众心声,虹梅街道真心实意的听取并解决,这让惠工新村垃圾分类从试点变成上海市的标杆。今天想要在垃圾保持高度纯净的情况下,试点将垃圾厢房从“定时定点”变回“24小时开放”,这依然需要尊重每一户的意见。
基于扎实而细致的前端工作,虹梅街道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市示范街道的考评中一跃从去年的70名上升到了第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