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当疫情猝不及防地袭来,中央发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指令,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抵达疫情的风暴眼——武汉。在逆行的四万两千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万多名是90后,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2月6日那天,刚结束两台急诊手术,我接到了医疗队的集结电话。作为一名走上岗位不久的年轻医师,能有机会去一线救治患者、报效祖国,我的内心既忐忑又兴奋。
在武汉,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每名患者要一一问诊,面对面交流。本以为年轻力壮身体好,可没想到的是,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每查5个病人我就得休息10分钟。一位患者对我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虽然走出隔离区已经筋疲力尽,但我的内心是满足的,感觉自己在切切实实与患者共同战斗。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的抢救,令我永生难忘。武汉那天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新冠肺炎患者突然情况不好,我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大夫等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然而,由于病情过重,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那一刻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语,我也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机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烙印。在前线,我们受到60后、70后、80后的精神感召,感受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正因为如此,我和吴超两位年轻大夫才鼓起勇气提起笔来,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向总书记写信,向党和全国人民汇报,汇报年轻人在这场疫情中的所作所为,汇报年轻人的收获和成长,汇报年轻人将继续战斗下去、报效祖国的决心。
正像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那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这场疫情中,90后获得了成长,逐步有能力接下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少年强,中国强!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之下,延续着五千年的文明,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考验,不断奋勇向前。
战斗胜利,我们告别武汉,回到北京,又会变回父母眼中的“孩子”。但是,经过抗疫一线淬炼的年轻人,正在为人民的健康,努力学习和工作,用自己远大的理想、过硬的本领承担起我们应有的时代重任。
(作者:王奔,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医生)
(本报记者 柴如瑾整理)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