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题: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写在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之际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今年的5月17日,我国8500万残疾人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
三十年岁月弹指间,我国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残疾人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身影,这个特殊困难群体正突破生理和心理条件的束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
精准扶贫 为残疾人插上逐梦翅膀
梦想是什么?对于韦忠勇来说,这是一个曾经遥远,现在却可以一口回答的问题。
韦忠勇家住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只能靠拐杖行走,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以前你问我什么是梦想,我可能真的答不上来。”韦忠勇说,如今答案对他来说很简单——带领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朋友一同致富。
韦忠勇没有说大话。在当地精准扶贫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拄着拐杖起早贪黑的韦忠勇靠着养羊、养牛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还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仅2019年就带动30余户贫困户脱贫。
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据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解宏德介绍,目前,近三分之一未脱贫的家庭中有残疾人,而未脱贫的残疾人中很大一部分是重度残疾人。
为了让贫困残疾人“不掉队”,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和产业扶持等一系列助残扶贫专项行动方案。
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落地,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解宏德介绍,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贫困残疾人数量从700多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近50万人,其中2019年度净减少约120万人。
拓宽渠道 激发残疾人干事创业活力
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身高只有一米四的张传峰是当地响当当的“山货一哥”。
2014年,张传峰被评定为贫困户,虽然“饿不死”,但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的张传峰没有停下寻找机会的脚步。
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补贴……一系列的好政策让张传峰眼前一亮,有了资金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张传峰摘掉了“穷帽”,用双手开辟出一条致富路,2019年产品的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形成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数据显示,剔除已注销和超年龄段的残疾人,目前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已达855.2万人。
同时,各地积极出台政策帮助残疾人通过就业摆脱贫困、融入社会。2019年,北京、吉林等11个省市均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其中,北京等6个省市还出台了残疾人“超比例就业奖励”专项文件。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总体规模和结构趋于稳定,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都保持在30万人以上。
兜底保障 守住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
在河南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托养中心的文体活动室里,年逾古稀的残疾老人李志得正在练习用左手写毛笔字。
李志得年轻时因车祸致残,生活不便。如今在托养中心,他不仅吃饭、就医不花钱,还能享受到专业陪护。
在此生活的还有脑瘫残疾人吴齐,其母亲周贺梅在这里当上了护工,每月工资2000元,照顾吴齐的同时也解决了生计问题。
这是我国近年来对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进行兜底保障探索的一个缩影。中国残联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9941个,为22.4万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
与此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18个省市提高了补贴标准,6个省市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享受“两项补贴”的残疾人稳定在2000万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残疾人兜底保障工作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在河北,有关部门对贫困残疾人进行入户核查,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在湖北,今年3月至6月,武汉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月各提高50元。
在甘肃,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一时间为残疾人网络就业基地送去防疫物资,并开通绿色通道帮助残疾人复工复产。
……
细微之处见真情,对8500万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彰显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关心特殊困难群体的坚定决心。
同时,正在全社会逐渐形成的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也为残疾人融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业大潮,真正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注入了最强大的力量。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