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
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生命之舱,患者“清零”,
使命完成。
“我们下班啦!中国加油噢耶!”
写在防护服上的字,
记录了这令人泪目的一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为了方便沟通交流,
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
也写下期许,
这些字如无声的誓词,
让我们感受到了力量和希望。
“我们下班啦!
中国加油噢耶!”
3月9日,
武汉青山方舱医院休舱。
随着大批患者治愈出院,
武汉14家方舱医院
全部“关门大吉”。
最后一个夜班,
医护人员们
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消杀、整床拆床、终末处理……
为防止消杀工作
对仪器造成破坏,
医护人员还要将仪器罩起来。
每一个故事,每一份感动,
都深藏在他们心中。
他们写下:“我们下班啦!
中国加油噢耶!”
他们说,“也不能说解放了,
也不能说是结束了,
但是真的很高兴。”
“我打算长期在武汉,
与那里的医护人员并肩战斗”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讨论救治方案,
远程会诊,攻关科研难题……
2月2日凌晨,
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李兰娟临危受命,
带领团队驰援武汉。
40多个日日夜夜,
她始终奋战在战“疫”一线。
由于长期穿防护服和戴护目镜,
她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她的防护服上书写着四个大字:
“武汉加油!”
她说,“我打算长期在武汉,
与那里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
“婚礼会迟到,
但幸福绝不会缺席”
3月3日,
本是辽宁省援鄂医疗队
队员于欢大婚的日子。
这一天,她把防护服当作嫁衣,
写下了她与未婚夫的名字,
以此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疫情暴发后,
于欢得知辽宁省要招募
援鄂志愿者,
她主动请战前线,推迟婚期。
“只要你能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愿意让你去。”临行前,未婚夫对她说。
2月17日,于欢随医疗队
奔赴湖北省南漳县支援。
她说,“婚礼虽然推迟,
但幸福永远不会迟到。”
“必须成为勇敢的战士,
而不是怯懦的逃兵”
“王子铭的爸爸”
“杨丽家领导”“王东国”
在进入病房之前,
他在防护服上,
写上了一家三口的“名字”,
组成了特别的“全家福”。
他是王东国,
黑龙江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17年前,面对非典,
他主动请战,
要求去发热门诊工作,
直到最后一名患者解除隔离。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他再次请战,奔赴湖北支援。
他说,
“有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
当祖国需要,
我们责无旁贷。”
“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
还有很多人在等着我们”
“1901张师傅的酒精、降压药”
“1501刘姐的电池、奶粉”
“2204周师傅的甲硝唑”……
这些字,
都写在一件防护服上。
手臂上是急需的药物,
胸前和腿上
是急需的生活用品。
穿着这件防护服的是
荆州市公安局沙市区分局
胜利街派出所所长代睿。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他带领15名冲锋队员,
接管了一个疫情严重的小区,
保障97户201人的日常生活。
“护目镜起雾视线模糊,
写在纸上的字太小,看不清,
又怕漏掉居民的需求,
干脆都写在防护服上。”
每天代睿和队员们骑着三轮车,
按照物资清单
和防护服上的记录,
一样一样采购。
“平均每天
要运送100余份物资,
一趟趟跑、一袋袋扛。”
居民劝他休息一会儿,
他说,
“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
还有很多人在等着我们。”
“正是因为不能陪伴,
才要在工作上加倍努力,
成为孩子的榜样”
“你要读武汉大学对不对?
武汉现在生病了,
如果我不去治疗她,
将来你就没有学校可以去读了。”
作为安徽第三批
援鄂医疗队队员,
参与过非典和汶川地震
医疗救援的周国红
再次冲上战“疫”一线。
得知妈妈要远赴武汉支援时,
12岁的女儿陈彦然因为害怕,
哭了起来。
接受采访时,
因为方舱医院工作繁忙,
周国红已经48小时
没有和女儿通电话了。
女儿“小升初”以后
学习压力逐渐变大,
最近在家上网课,
她最担心的
就是孩子的学业和生活,
就把对女儿的要求
写在了自己的防护服上。
她说,“正是因为不能陪伴,
才要在工作上加倍努力,
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希望女儿在课堂上
也努力学习,
不怕困难,勇于拼搏!”
“只要迎难而上,
一定能等到春暖花开”
“精忠报国,不胜不归!”
每次进舱前,
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
副领队杨新会都会让队员
在她的防护服上写上这几个字,
她说,
这是她带队出发时的誓言,
也是离家前
给老公和儿子留下的话。
从2月9日开始,
她带领医疗队
进驻到了方舱医院,
每天监测患者体征变化,
帮助患者
采集咽拭子、打针输液。
最初,舱内不少患者情绪低落,
杨新会和队员们
就想方设法为患者鼓劲,
开展小活动活跃气氛、
带患者锻炼,
格外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3月8日,
杨新会所在的方舱正式休舱,
1700多名患者全部出舱。
在休舱的这天,
她收到了儿子的信。
信中说:“正如您所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也会努力像您一样,
做一个心有大爱、
勇敢无畏的人。”
“我是谁不重要,
就希望患者看到我们
能不再害怕”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
防护服要写上名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暴婧说,
“不用写我名字了,
就写‘别怕’吧!”
他们接管的是重症隔离病房,
这里收治了大量合并呼吸衰竭、
休克、肾功能衰竭的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已在呼吸科
历练了10多年的暴婧,
主动承担了极易发生感染的
采集鼻咽拭子任务。
病房里的患者,
都经历了从恐惧病魔到
重塑信心的过程,
暴婧和同事们
都尽可能地去安慰。
“有时候我们也难过得
不知如何去安慰,
就拍拍他们的肩膀,握握手,
陪着患者一起
熬过最难的日子。”
最近几天,
病房里的很多患者都陆续出院。
看着空旷了许多的病房,
暴婧开心地说:“当医生的,
最希望看到的
就是病人康复出院!”
“这套防护服,
我舍不得脱下”
“很想保留这件防护服,
很有纪念意义,
但按照规定
用过的防护服必须处理掉。”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东西湖医院
呼吸3病区护士高玉洁说。
3月1日,武汉93岁的华婆婆
得知自己马上就能出院,
为了感谢医护人员的悉心陪伴,
她特意在高玉洁的防护服上
留下了这样一幅画。
华婆婆日前因感染新冠肺炎
入院治疗,
因为93岁的高龄,
又有一些基础疾病,
病情曾几度加重。
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
现在已经逐渐康复并出院隔离。
出院后,华婆婆的女儿
给医院写了一封信:
“这是我们全家人
期盼的最好结果,
也是医护人员
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待到春暖花开,
我会陪着母亲当面致谢。”
隔着防护服、
护目镜和口罩,
我们难以看清他们的模样。
但,透过防护服上的字,
我们看到了
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身披爱意满满的“铠甲”,
他们必定战无不胜,
平安归来!
这场与疫情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但武汉的春天已经来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
直至迎来最后的胜利!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
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