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苑芬
编辑|夏一哲
8月19日,三友医疗(688085)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下降6.6%;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23.1%。二季度营收略超1亿元,同比增长12.6%,较一季度有大幅改善。
三友医疗的主要产品为脊柱类植入物和创伤类植入物。报告期内,脊柱业务营收占比达93.8%。2017-2019年,三友医疗营业收入从1.4亿元增长至3.5亿元,归母净利润从0.05亿元增长至0.9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59.1%和333.7%。高速发展之下,其于2019年成功占据国内脊柱类植入物市场份额的3.8%,在本土企业中仅次于威高股份(01066)。
威高股份产品多品类扩张,除脊柱植入物外,还拓展了创伤及关节、医用制品、药品包装等品类。其计划拆分骨科业务单独融资,已于今年6月份提交上市申请,在资本市场上三友医疗即将迎来劲敌。
不同于对手,三友医疗选择“All in”脊柱植入:其上半年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显示,“骨科植入物扩产项目”投入占比最高,且公司拓展新业务力度并不明显。然而,半年报中存货余额高达0.82亿元,同比激增43%,结合上半年业绩下滑,存货积压风险昭然若揭。
那么,三友医疗为何敢在高存货情况下坚持扩产?“All in”脊柱植入能否带来高市占率?
三友医疗上半年存货激增,关键原因在于骨科手术量大幅下降。
在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腰间盘病变等手术治疗中,使用的固定板、固定棒、固定螺钉、椎间盘假体等医用耗材,就是所谓的“脊柱植入物”。因此,脊柱植入物销量主要来自于医院骨科手术需求,三友医疗的销售业绩考核核心指标便是医院终端手术植入量。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大量医院骨科停诊、骨科手术延期,三友医疗存货积压在情理之中。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医院复工、骨科手术逐步恢复,其二季度经营情况基本回归正轨。未来,其能否消化积压存货和新增产能,必须参考医院骨科手术需求量。
一方面,老龄化导致脊柱疾病患者数快速增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8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5亿,预计2035年将超过4亿,预计2025年中国椎体压缩骨折新发病人数将达到300万,2035年将超过400万。
另一方面,骨科病患者就诊意识正不断加强。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骨科医院入院人数仅53万人,手术人次仅41万人,2017年入院人数增加到126万人,手术人次增加到55万人。
可见,中国脊柱类骨科手术还存在较大缺口,脊柱植入物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兴业证券预测,以2018年的73亿元为基数,至2023年脊柱类植入物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46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9%。
巨额市场空间当前,三友医疗承压扩产无疑是有意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其有何优势?
产品方面,三友医疗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从2011年起,其相继推出了Adena脊柱内固定系统、Zina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HalisPEEK椎间融合器系统等系列产品,在脊柱植入物细分领域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其中,Adena作为主打产品,技术水平和手术场景适用性明显优于竞品,该产品定价4985元/件,为市场最高价,足见市场对其认可度。
医械企业一靠产品,二靠渠道。因此,三友医疗扩产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打开产品销路。
三友医疗早年由经销商模式转化为直销和配送商模式,这一转变逐现成效:2017-2019年,其三甲医院覆盖数分别达141家、218家、447家,覆盖率也由10%上升至31%。
目前三友医疗销售收入的90%来源于三甲医院,还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建立了医工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它的一项重大在研项目,在3家国内三甲医院骨科进行临床试验,与三甲医院的稳定合作关系可见一斑。
不过,光靠三甲医院远远不够,三友医疗正加速推进渠道下沉。
经过行业多年的技术推广、培训,国内众多二级、三级(非三甲)医院已完全具备开展脊柱退变性疾病、骨折等常规脊柱类手术的能力,此类客户市场空间逐年扩大。对此,三友医疗制定了对二级、三级(非三甲)医院的推广策略,采用以地区级医院为学术龙头的方式,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宣介。
骨科手术需求量持续增长趋势下,脊柱类植入物市场规模可观。三友医疗产品受市场高度认可,All in脊柱植入意在抢占更多市场份额,随着其加速向非三甲医院渗透,积压存货和新增产能必定会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