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供应链和需求形成了双重打击,中小微企业“很受伤”。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地帮扶中小微企业,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这泉“活水”被寄予厚望。
金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供应链和需求形成了双重打击,造成中小微企业“受伤”严重。近日,关于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赋能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旨在更好地帮扶中小微企业,更对供应链金融这泉“活水”寄予厚望。同时,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商品现货类交易场所也抢抓机遇,以供应链为抓手,纷纷“操刀”供应链金融,维护产融共赢。
7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冯耕中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线论坛”上表示,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属性,如果能围绕大宗商品供应链,运用大数据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和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期货日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近期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政策密集出台,赋予其更多的新期望和新要求。7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广西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指出,要围绕重点企业加大供应链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构建产融结合的全流程在线供应链融资模式,遴选推荐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对接进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或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建的供应链融资平台,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实现融资。
上述举措与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于6月1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不谋而合——该政策中第二十七条强调,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产融合作,推动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中小微企业2020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加强金融、财政、工信、国资等部门政策联动,加快推动核心企业、财政部门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完成系统对接,力争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接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
根据近期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获得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肯定。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的意见》以及北京市推出的《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若干措施》中都将供应链金融列为重点支持项目。此外,厦门、济南、成都、宁波、娄底、张家港等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携手市场主体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便频繁发声,鼓励全国多地创新实践,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上下游企业纾困。4月10日,商务部等8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用于向中小企业支付现金,降低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和融资成本。3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针对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提出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科技水平、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和风险控制、加大保险和担保服务支持力度六大举措。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破解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且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普华永道数据及亿欧智库推测,2019—202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2%,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的供应链是一次重大考验,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供应链金融服务犹如一泉“活水”,支撑着产业链条正常运转。
如果脱离了交易场景,供应链金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交易场所优势互补,银行牵手交易场所一起做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为企业经营带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7月10日,山东新闻联播视频播报了威海国际海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商中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其助力实体企业发展点赞。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海商中心以动产(仓单)质押融资为突破口,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了海洋商品“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为冻品仓储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广大远洋船东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将企业“静态”库存商品变成了“动态”流动资金。疫情期间,海商中心与山东荣成农村商业银行联合打造的仓单质押融资首笔1730万元业务成功落地,为企业注入源头活水。目前,海商中心已累计为2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逾亿元。7月2日,平安银行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上海签署标准仓单交易业务合作协议。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姜岩表示,希望此次合作双方能够共同探讨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型供应链模式,为平安银行引流优质客户,达到共赢目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作为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场所有着运作供应链管理的天然土壤。多位交易场所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加持下,供应链成为交易场所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而供应链金融作为盘活产业链的重要工具则备受追捧。他们一致认为,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优化和发展供应链的能动作用,不仅能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更能推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从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大部分交易场所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都有着银行的“身影”。对此,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大宗商品产业链长,各环节比较复杂,银行很难对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一一作出精准的风险判断,这导致银行传统的应收类融资业务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覆盖率不高,许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传统渠道获取融资。而交易场所可以在其平台上实现包含交易、仓储、物流等多个场景的实际应用,并有着系统的风险把控能力。随着交易场所转型纷纷踏入供应链领域,银行很乐意与其合作。该人士说得没错,银行之所以乐于与交易场所合作,主要是因为其对风控的把控能力。比如海商中心在20000平方米低温监管仓库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云仓储监管系统,并获得了全国担保存货管理企业评价委员会和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联合颁发的担保存货管理一级资质,这为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奠定了很好的风控基础。
牵手银行,交易场所勇于在国家普惠金融政策领域亲身实践。7月1日,期货日报记者从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获悉,其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开展的融资产品“E易通”已正式上线,该产品专门用于满足交易中心会员企业的交易保证金融资需求。6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浦发银行在上海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在既有业务成效的基础上,共同在产品创新、业务研发、国际业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投资者教育与市场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助力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6月29日,福建交易市场登记结算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第二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2019年度股东大会在福州市顺利召开。会议认为,把握交易场所行业逐步回暖的监管动态,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和经营思路,同步推进地方金融辅助监管业务和市场化创新业务。
多位交易场所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时期,促进银行和交易场所深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将有效推动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业加速发展,以此激发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