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992字,阅读约需7分钟文丨梁希理
编辑丨杨旭然
2月3日复工第一天,2亿人在钉钉上协同办公,腾讯会议8天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
美团外卖2月12日透露,平台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到了整体单量的80%以上;
医院里,无人车、配送机器人纷纷出动,配送餐食和生活物资;
在线教育用户激增,疫情带来的流量相当于省下近千亿元推广费;
143家房企试水“云看房”、VR看车服务上线、“云蹦迪”“云酒局”等非接触式消费体验五花八门。
疫情之下,“非接触经济”得以急速升温,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远程办公、智能配送、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行业皆因承包了“非接触”的需求,迎来用户和业务量大幅上涨的高光时刻。
回看十多年前的“非典”,“非接触经济”初露端倪。SARS病毒阻隔了线下的生活与工作,也让电话销售、咨询得以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大幅使用,电子银行红火、刷卡消费看涨,电商借机崛起。
而这一次的“非接触经济”,显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覆盖领域、渗透深度等方面发挥了更大影响。对于突然获利的企业,如何乘势踩快油门?非常时期带来的刚需,能否发展成长远趋势?
远程办公升温
市场仍不够乐观
疫情让线下复工时间一延再延,可公司恢复正常运转,却不能一等再等。
非常时期的庞大需求,刺激了远程办公使用量的暴增。音视频会议、协同文档、网络云盘、任务管理等远程办公领域产品,都迎来了海量的用户增长。
各企业为了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先机,已相继免费开放远程办公资源。这其中既有阿里、腾讯和字节跳动、华为等巨头的身影,也出现有小鱼易连、ZOOM等细分垂直领域的玩家。
亿欧智库统计,2月5日,钉钉下载量首次超过微信,跃居苹果App Store免费App排行榜第一,之后的下载量也高达每天40-50万;Zoom下载量从年前的平均每天不到4000,突破了5万;石墨文档创始人兼CEO吴冰称,石墨文档最近新增用户量和企业注册数最大达到过去的五倍以上。
音视频会议,是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最典型的需求。在亿欧智库分析师孙盼看来,音视频会议软件在疫情期间成为各个企业厂商流量倍速增长的利器。“现阶段而言,一方面能让企业获取更多流量,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打磨产品的很好阶段。”
从整体来看,远程办公行业的用户认知会进一步上升,其渗透率和集中度将有所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不少企业日常也在使用着一些远程办公产品,但只有这次疫情的发生,才全面倒逼了各家企业集中去体验远程办公产品服务。那么问题来了,疫情消退后,他们如何继续留下用户?传统企业走向数字化办公、移动办公趋势能否加速?
在To B移动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指掌易”CEO王伟看来,随着大家对远程办公认知加强,移动办公的优势会更充分地被大家认知。
孙盼则预测,2020年我国的远程办公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8.5亿元,但远程办公人口渗透率还不足1%,此次疫情虽然将助推远程办公市场的进一步集中,但这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她认为,多数公司信息化程度低、集体办公的固化习惯、中国保守的文化观念、办公体系的复杂程度、企业与员工间缺乏信任等,仍旧是远程办公需要克服的难题。
付费试用,或许也是中小企业走向数字化办公的一道门槛。疫情结束,临时性刚需结束,也意味着产品服务的免费试用结束,线上办公产生的费用,会让一些企业打退堂鼓。
在线上复工首日,钉钉、企业微信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崩溃”,多家企业都面临着底层技术实力的挑战。而这次线上办公大潮中浮现的痛点——网络安全,也同样是一场技术大考。
王伟告诉亿欧,远程办公——特别是移动办公,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安全问题。“第一,个人手机使用对办公信息有意无意地泄露;第二,远程办公时,许多业务系统需要对互联网开放,这就增大了业务暴露面安全风险;第三,接入远程办公的员工身份、设备、系统等复杂多样,对于更细粒度的准入控制带来极大风险。”
渗透率低位徘徊
疫情按下加速键
在电子合同行业,最早被疫情催生出的特殊需求,是疫情防控承诺书签订。
传统的签订方式,需要人员根据签署证明的不同,来开具不同的材料。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少不了一番精力投入。在目前“无接触”“保持距离”的防疫局面下,也并不现实。
“先是社区、园区针对管理需求,向我们询问了健康承诺书的签署事宜;再到后来企事业单位复工,又产生复工承诺书等证明材料需求。”e签宝告诉亿欧,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线下合同、文件签署受限,电子签名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出现更大范围的延展。
比如,这一周,杭州市4宗99亩总计2153万元的工业用地项目,就是在e签宝上以电子签约的方式,完成了云上读地、网上交易、线上签约。e签宝向亿欧指出,地产“云签约”正在变成一个较大的应用场景。
在其向亿欧出具的一份数据中显示,2月1日截至目前,e签宝在钉钉微应用上的企业开通量与1月相比增加超过20倍,付费订单数同比增长10倍以上。
电子合同的签单金额,也在不断刷新。“电子合同签单不会太高,这是很多人过去对我们的行业印象。但从近期产生的单子来看,金额有在几百亿元的,有些甚至达到了一千多亿元。”e签宝坦言,“疫情明显缩短了交易完成过程。这一个多月的比过去两年的交易,都要来得高效。”
但更令e签宝看好的,还是这场疫情正有望让发展十多年、但渗透率仅在2%左右的电子合同签名行业加速渗透。
“市场渗透率很低,行业仍然处在对市场进行普及和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用户对于电子合同、签章行业的认知仍较为浅层。她举例,比如在对电子签约法律效力的理解上,可能还停留在只有把名字签上才是对合同签署的完成。这也意味着,市场普及仍有很大空间。
由于疫情,用户在接受过程上也发生了反向变化,从过去的被动认知到现在主动了解、接受。
“过去,我们在推广业务时需要特别强调电子合同的便捷性、法律效应和安全性,这次疫情让很多新用户主动来问询相关的业务。”市场教育用户的时间被缩短了,e签宝认为,疫情过后的一两年里,可以完成对用户的教育普及。
疫情窗口期短暂,需要尽快抓住机会。但抓紧获客只是一方面,随着用户习惯养成、沉淀,在疫情结束后继续留住用户,考验的还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
在全链路、全生态、闭环的电子合同服务之外,e签宝还于去年下半年发布智能合同战略,现正通过AI技术,以及法律的相关服务,让合同实现全程的在线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现在看来,这样的计划开展也要因疫情而提速。e签宝说,我们原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现在应该能缩短到一两年。
商业价值集中显露
还要回归商业本质
“无接触”风潮下,无接触式物流配送也被点燃热情。
多家餐饮店和外卖平台纷纷上线“无接触配送”服务。用户下单可通过订单备注、电话等方式协商物品放置的位置,骑手送达后则通过电话等渠道通知用户取餐。但一些临时寄存点,也存在可能被冒领的安全隐患。对于餐食而言,临时寄存也更难以保证卫生和新鲜。
小区封闭,小区外的快递柜窗格有限,导致各家快递员们在小区门口“摆摊”成了疫情期间常见景象。疫情期间,快递外卖普遍运力不足,送件、送餐效率面临很大考验。
依靠更为智能的设备进行取餐、取件成了当务之急。而国家邮政局也在2月6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积极推广智能快递箱模式”。
递易智能CEO邹建华告诉亿欧,“无接触”投递诉求激增,得到C端用户自下而上的认可,智能快递柜、取餐柜等制造商受益明显。新快报采访智能柜企业时了解到,近期寻求合作投放智能柜的咨询量翻倍。其中以生鲜冷藏柜和外卖取餐柜尤甚。
安信证券指出,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使快递产业链有望迎来中长期拐点。从投资角度看,设备制造商将率先受益。
“疫情催生了智能柜场景和功能的扩大,从快递扩展到了取餐、洗衣等。”邹建华表示,递易已经在写字楼、社区、园区内投放了6000多所智能柜。等到高校开学,递易将对校园做更大范围的铺设。近期,递易也在对一批智能取餐柜进行投放试点。送餐员开柜投放餐食,智能取餐柜可以做到自动清洁、消毒、换气。
邹建华乐观地认为,智能快递柜、取餐柜等无接触的、交互式智能装备,在疫情结束后需求将大幅增加。“疫情对市场起到了深刻的教育。智能柜有了更为集中的使用体验,也展示了派送末端智能装备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内智能柜市场就曾有过一次爆发。很多企业先后投入到智能柜的生产、运营中,但运营费用高,许多企业盈利微薄。
以快递柜为例,邹建华告诉亿欧,派件、计件、超期使用、广告交互等都是其收入来源。这部分的收费能力不低,但与此同时,快递柜的运营成本太高。“比如有些场租达到8千块钱一年,还有电费、网费、运维费用等,都是不小开支。”但他也认为,“疫情期间智能柜的表现和需求量,会在日后进驻社区时提高议价能力。”
疫情实现的短期利好如何延续,是更长远也更现实的问题。
邹建华称,智能柜将迎来更密集的铺设,而在提升智能柜的“智能”上,企业还要进一步发力,并回归商业本质。“智能柜本身的硬件制造技术门槛较低。但由于智能柜对物品的识别、储存、监控管理等背后依托的是物联网技术,对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技术要求很高。回到本质来看,如果用户使用体验没有强化,不能真正解决上游派件效率问题,批量化铺设运维成本无法降低,短期红利难以为继。”
毕竟向商业的本质回归,是所有“风口”最终的归宿。
尾声
新冠疫情催生的“非接触经济”,不可避免要与当年在SARS时的相比。
亿欧智库高级分析师薄纯敏分析认为,从用户认知上看,“非典”时期,中国互联网刚刚进入萌芽阶段,互联网普及率仅有5.3%,而这个数字现在已超过60%,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非接触经济”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趋势。
从技术手段上看,非典时期非接触经济主要依托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技术,而现在这些技术已发展成熟,在此基础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挥了更大作用。正是上述这些新兴技术,让非接触经济得以“万物互联”。
非接触经济的核心是打破时空限制,同时更好更快的连接,从这个点来观察,和SARS时期的时间节点确实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