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外资险企入局28年,从欧盟冲出的黑马竟这般“猛”丨亿欧观点

2020-02-25 10:04:21来源:亿欧

经过三年多的各种争吵扯皮,2020年1月31日英国的正式“脱欧”宣布其47年欧盟成员国时代的结束。

有人欢喜有人忧。一面是“脱欧党”的高呼欢庆,另一面则是对曾经英法德并驾齐驱的欧盟“三驾马车”的告别。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抹缩影,当属它们在中国打下的这片“保险山河”。

改革春风吹满地,险企大家真争气

真正的勇士不畏惧竞争,相反,他们早就张开怀抱。

21世纪中国经济繁荣的背后,从标的为车房的财产险,到注重资产管理后地位逐渐上升的寿险、健康险,保险市场已经完成了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乘着政策红利的东风,外资险企的活力也不断被激发。

保险业界百花齐放,好不热闹。

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被放宽;一年后,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新措施相继出台,金融业对外开放再次提速,2019年11月更是成了分水岭: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方案的执行时间被提前到2020年。

政策一经发出,众多摩拳擦掌的外资保险机构蜂拥而至,富含更多创新理念的保险产品给了中国保险市场一针“强心剂”,将国内安逸躺赢的传统企业从睡梦中唤醒,重归跑道。

外资险企列举图谱

故事还要从热点不断的安联讲起。

安联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探索,安联坚信自己押对了“宝”。

2019年11月14日对于德国安联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后的这一天,获批成立的安联中国承接了原德国安联保险51%的股权,成为少数几家外资达到控股地位的合资寿险公司。

从这个新生儿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成长与发展便备受瞩目。

安联获批

实际上,老牌外资公司德国安联与中国的渊源历来深厚。立足中国市场,诞生于1890年,15岁便“入侵”中国市场的安联在这盘棋的排兵布阵首先赢在“气势”。

集齐各类牌照作为敲门砖,依仗各项业务展开触角,安联一出场便亮出了“保险集团”的大旗,带领包括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人寿、财险公司安联财险、合资健康险公司太保安联、资管公司国联安基金管理等在内的队员杀入赛场。

没成想,安联的胃口却更大。2015年“互联网+”的风潮一经袭来,数字化保险的创新理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保险业格局。为了形成更好的资源整合,安联正式上线直通商城这一新的营销渠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用户提供在线保险服务。

而在当时“得流量者居上”,外来者几乎分不到多少蛋糕。因此,在瞄准当时国内风生水起的两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后,安联开始实施“抱大腿”策略。

2015年底在高瓴资本的“联姻”下,安联与百度联合打造的百安保险成立,不幸的是,由于缺少监管部门批复的“户口”,公司不幸夭折。

安联并未放弃。2018年在将保险纳入业务体系三年后,愈加有话语权的京东引起了安联的注意,初春将至,京东成为安联第二大股东,这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京东安联财险以互联网场景保险产品退货运费险作“猛药”,打出了一炮“开门红”。

合资首年,尝到“甜头”的京东安联加大马力,相继推出旅游险明星产品申根之王和网红保险产品臻爱百万医疗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4%,一举占领了互联网保险的高地。

安联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Solmaz Altin曾表示:“未来,安联会赋予这家控股公司更多权利,进一步促进与德国总部的协同增效,它将为我们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站式决策的作用。”

法国安盛: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站在上海金茂大厦29楼的办公室,安盛看到很多机会,也感到巨大的危机。

另一个“安”字辈的保险集团存在于同德国“相爱相杀”的法国。

2019年7月15日是法国安盛集团进入中国的20周年纪念日,在这期间,超过100亿的资金陆续投入到中国的寿险、财险、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中。

“当人们不断积累更多财富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保护自己拥有的任何一切事物,中国市场更是在迅速崛起。”怀揣着这样的构想,1999年安盛集团联合中国五矿集团落下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子——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

三年后随着第一大持股人工商银行的加入,公司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保险。

安盛批复

2018年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6.8亿,相比成立之初增长超过7倍;2018年年末,安盛集团宣布已与安盛天平财险的中国股东天茂集团达成协议,将以46亿元人民币收购安盛天平财险50%股权。

2019年8月,安盛天平更名为安盛保险,为全面部署多元产品、扩充业务线的“大计”,安盛还与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微信推出在线定损功能。同年12月,安盛从国内股东手中完成收购安盛天平财险剩余50%股权,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谈及安盛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安盛中国首席执行官卫泽韦Xavier Veyry表示:“中国市场非常多元,通过单一的保险产品或者方案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其次,中国的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不乏做得非常不错、非常高效的保险公司;此外,中国的消费模式在产品需求和设计、经销渠道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安盛集团全球CEO Thomas Buberl也在20周年典礼中说道:“回顾20年的发展,对安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骄傲,未来,安盛集团还将会继续增加对中国、对上海的投资,我们非常期待安盛中国的下一个二十年。”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我们要去中国”,“欢迎”。

2020年2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公布了2019年保险业全年经营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2645亿元,同比增长12.17%。同时,2019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发展态势,同比增近三成;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也有近1个百分点的上升,增至7.17%。

对国内险企来说,更加开放的姿态能够有效在保险产品设计方面弥补国内保险市场的“短板”;而对于入局外资险企,全球许多新生的风险点可以带动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和增长,追求本土化最大的意义在于降低高昂的沟通成本,打通时间与空间的屏障,做到及时响应。

“做专、做细和做精”无疑是这些拓荒者的独有优势,但在经历野蛮式生长过后,如今国内的保险行业正逐渐回归本源。接下来,如何统筹和整合分散在不同业务领域的资源,进而形成合力,成为一道新的难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保险业是一个非常讲耐力的行业,像马拉松长跑,拼的是信心、耐力和持久的投入。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刻度已经停在了28上,从大门打开惊呼“狼来了”,到重整军队迎难而上,再到张开怀抱追求双赢,曾经互争雄长的对立方正逐渐模糊战线。

你看,他们已斟上一杯好酒,共谋宏图。

推荐阅读:

高校产业的黄金年代并未逝去丨亿欧观点

青山控股——以温州模式缔造的钢铁传奇丨亿欧解案例

为什么说2020年金融壹账通想扭亏为盈有点“悬”?丨亿欧读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