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完善机制、跨界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019-12-09 10:04:10来源:亿欧

2019世界创新者年会(World Innovators Meet 2019,简称WIM2019),于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拉开帷幕。本届大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指导,亿欧•EqualOcean、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合主办,以“科创4.0:共建全球化新未来”为主题,600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以色列、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印度、新加坡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齐聚一堂,共同总结2019年世界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成果,预测2020年最新创新趋势。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12月6日-8日),采用“9+1”的会议结构,即于8日举办的“1”场创新领袖峰会,于6日和7日举办的“9”场主题论坛。9场论坛分别围绕当下最热门的零售新消费、金融科技、投资新趋势、智能硬科技、医疗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等领域,以及青年、女性和科学企业家等群体展开。

2019年是“创新者年会”的第五年,也是亿欧年会第五届品牌升级之际,年会由“亿欧创新者年会”正式更名为“世界创新者年会”,致力于搭建面向世界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交流平台,让科技更平等,让创新更坚实。

本次年会上,还将发布一系列的全球创新报告和榜单,同时2019年度世界创新奖(World Innovation Awards, WIA)也将在会议上颁发,旨在对2019年世界范围内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共创科技美好生活。

在创新领袖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发表了主题演讲,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发展信息产业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各行业服务,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水平。

2、企业不可能通过自我创新所取得的全部核心技术、关联技术,再大的企业也不可能用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投入来创造自己所需要的全部技术,必须依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更高层次的研发成果

3、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成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的样本,而是市场产品、科技实力、产业实力。

4、我们的企业应该拿出一部分钱,去参与、支持、购买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研发成果,从而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和引领能力。


以下是速记整理(有删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企业家,各位朋友,各位嘉宾,祝贺本届大会和年会的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行研讨,要我来发个言。我准备了两个问题,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个问题先讲讲我国科技创新者体制和机制,第二个问题说说加强基础研发,开展多层次的科技攻关。

先说第一个问题。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产学研用精相结合。多年以来,我国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应该说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但实事求是的讲,仍然有不少核心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原器件,关键材料的自给率有多少呢?三分之一,我们在制定中国2025年的时候是20%,现在是三分之一,到2020年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70%。

2018年,我们集成电路的进口3120亿美金,原油的进口只有2370亿美金,集成电路的进口大大超过了原油的进口。什么原因?科技成果的转化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的转化率有多少呢?大体上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关于科研和经济脱节的问题,恕我直言,没有根本解决。习总书记2016年4月份曾经指出,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他还说,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成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的样本,而是市场产品、科技实力、产业实力,讲的非常准确。

我建议在产学研后面加一个“用”字,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产和用不是一回事。有的人讲,产和用是一回事,但他们不是一回事,不能互相替代。

“用”首先是个动词,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了市场,没有用就没有进入市场。研发成果要从论文、评奖中解放出来,变成工程设计、实体项目,样本要变为商品,创新成果要转化为产业活动,这样在用的过程中,才能够持续的改进。

“用”的另外一个含义是“用户”。用户要自始至终的参与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的全过程,用户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还有用户的体验,二者可以加快我们研发的进程,提高研发的效率,而且用户参与了研发,互通互信,和研发单位结成联盟,他知道这个产品是怎么创造的,用户愿意用,也敢用,这就解决了首台首套的问题。

我认为加个“用”字是互联网经济下的跨界融合,众包众创,互联网+和互联网的理念行动也是一致的。尽管20年来世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创新和应用紧密结合,但相互促进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经验。比如说从2G到5G,也就是这么十多年的时间,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创新都会迅速的转化为电信产业的跃升,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应用中不断的演进。为什么2G到5G这么快?就是在应用中不断地改进,在前一个基础上实行了下一个更高一级的通信技术。

如今5G已经成为各国互相、竞相追逐的热点,如何使这个最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呢?

首先是5G技术要产业化。

怎么产业化?第一、建5G网络,基站有600万个,今年先建15万个基站。第二、建造5G终端,5G的手机出来了,现在贵一点,这样才能提升信息产业的服务能力,因为5G这个技术首先要变成产业,使这个信息产业的能力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抓好5G与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用户,特别是与工业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各行业服务,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水平。

我再说说金融。金融资本铸造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对创新最有力、最及时的支持。一般来讲,我们搞研发,这个资金是有来源的,产业化投入项目可研报告批准了,成立了,它的投资也是有保障的,问题恰恰在于转化这个中间环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且还有风险,所以往往转化这个中间环节因为资金受困而被迫搁置。我们业内给了一个很恐怖的名字叫“死亡股”。如今国家已经设立了好几个基金,比如1200亿集成电路投资基金、2000亿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等等,这是国家层面。还有更多的民间私募基金,比如说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要提倡和加强银企互信,供需见面,我们企业家和银行家要见面,不要隔着喊话,要对接项目,合作共赢。企业采用自主研发产品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样就需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产品质量的责任保险、新材料首批保险的支持,不仅是银行,保险业也在支持我们的创新。

至于科技成果转化,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芯片,对于我们中国的国情来说,银行信贷仍然是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给工业以更有力的支持,原来贷款的余额里给工业的太少了,15%,新增的贷款里给工业的太少了,12%,希望调整一下结构,给工业更多的支持。

第二个问题,加强基础研发,组织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次的科技攻关。人类历史上每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都催生了生产力的跃升,基础科研、原始创新,是一个源头、是根本。

我国研发投入占GDP 2.19%,虽然比发达国家还低了一点,美国是2.79%,北欧,挪威、芬兰、瑞典是3%,所以他们出了不少诺贝尔获得者,日本是3.4%,虽然我们比日本稍低一点,但是我们的绝对量并不少,2万亿,仅次于美国。问题是2万亿中用于基础研发的占多少?5.5%,而发达国家都在15%-20%,俄罗斯是15%,所以我们科技投入不少,但是用在基础研发上的太少了。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我们正在经受“锁喉之痛”,经贸摩擦已经上升到了科技层面、金融层面了。加强基础研发,工信部提出来一个口号叫“振芯铸魂”,我很赞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换市场也换不来,只能换二流技术,核心技术是不会卖给我们的。怎么办?要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可控力。当然,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创新,质量要结合起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全面的梳理一下,我们还有哪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没掌握,然后分成国家、行业、企业这三个层面,分层次攻关。

从国家的层面看,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命脉和全局,科技重大专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我国2006-2020年,有16项重大科技专项,前两天又加了一项,航空航海发动机,17项。要举全国之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三项都是电子信息技术,还有01项是核高基,02项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02专项大规模集成电路,步履艰难,需要加倍努力,

大家知道在集成电路的四个环境中,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尤其是制造是最薄弱的环节,比如说关键制造设备、高端的光刻机,我们没有,我们都向荷兰买,我们的光刻机,低端的可以,高端电子化学品光刻胶,我们还要依赖进口日本,日本对韩国的器材,光刻胶是其中之一,这是国家层面,2020年第一轮结束了,正在制定第二轮2030年重大科技专项。

从行业层面看,在科技开发的大系统中,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随着行政机制的改革,原来我们行业的研究院、设计院,大部分都公司化了,十几年前我在国资委的时候,国家决定把200多个行业的研究院、设计院,市场化、公司化,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首先要把利润放到前面。另外市场化、公司化让科研单位为了保证盈利而搞小生产,当时我就给这些科研单位提出,加一项重大考核,你这一年有没有重大科技项目。很遗憾,在我在任那几年基本没有,但现在好多了,研究院、设计院的主要任务是要研发,特别是行业的共性技术,不能光去搞小生产。

另外,这个层次的技术又多数是应用型、专业性、国家鞭长莫及。而企业的实力有限,一个企业难以全部承担这个行业的科技研发,国家和相关部委已经关注到这个关键点。比如我们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池,大家都在攻关,都是低水平,开150公里就没电了,没出北京市就没电了,那怎么行!所以工信部已经组织相关科研生产单位,有色研究院牵头,2016年组建了国家汽车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新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据悉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两天,我问工信部,现在已经成立了11个国家制造创新中心,还有两个正在组建,其中像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印刷及柔性显示,就是电信制造业的共性技术,我们这方面加大了力度。规划到明年全国要建15个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到2025年要建40个,这基本覆盖了我们一些主要的领域,将会构建起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体系,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因为大量的研发活动存在于企业,同时大量的研发成果又应用于企业,所以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载体。大中型骨干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团队,中小微企业要依托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专精特新”发挥创造力。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平均占销售收入的1.1%,虽然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我过工业企业的投入占了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所以企业是主体,企业不可能通过自我创新取得全部核心技术、关联技术,必须依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更高层次的研发成果,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去参与、支持或者购买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研发成果,从而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和引领能力。

华为公司在发展5G、应对美方封杀制裁中,有胆识、有底气,为什么呢?源于它对科技进步、基础研发的重视,华为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多少呢?四年以前我问他们是9.8%,去年是14.5%,和美国的同行思科微软在一个水平上,它的绝对值占全球企业第五位,每年多少呢?去年是120亿美金,长期不竭的投入和努力,华为5G的交易数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我们国家占了全球的30.3%,因此华为有底气。美国的封杀、打压,我们华为有底气,任正非日前曾说,华为要在每年120亿美金的研发费用中,拿出20%-30%搞基础研发。我觉得任总是有胆量、有胆识的,华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耽误大家的时间,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