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银协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四年发布该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牵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汇丰银行(中国)11家常委单位共同撰写。
《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呈现出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继续提升;证券投资领域跨境结算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在全部跨境结算中占比继续提升;境外主体继续参与境内金融市场,外资持续流入境内债券和股票市场,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同时伴随着20号胶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中心挂牌交易,“沪伦通”开通等,可投资品种不断丰富等特点。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08%,其中实收10.02万亿元,实付9.65万亿元。跨境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39.51%,人民币已连续九年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
《报告》提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企业停工停产,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略有波动,但随着国内疫情缓解、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多家商业银行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人民币的全球支付占比回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实现了“双增长”。2020年上半年,全国收付金额合计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33%,其中收入6.31万亿元,支出6.36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付继续保持平衡。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1.76%,落后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报告》认为,商业银行应把握金融市场开放成果,做强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交易,深入研究金融市场开放相关政策,完善金融市场类业务产品体系,整合资源形成营销合力,优化管理模式适应业务发展,顺应大规模产业转移趋势,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依托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报告》表示,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相互配合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中,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又处于开放的最前沿,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投资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商业银行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等平台,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商业银行依托并发展前沿金融科技,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报告》建议,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速推动上海要素市场发展,打造人民币跨境资产配置中心;建议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明确境外投资人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税收政策;建议考虑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以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形式来发行熊猫债券;建议加大自贸区跨境金融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利用自贸区优势,有效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建议商业银行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以满足未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过程中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的人才需求。(记者/邢萌)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