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延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展,近期川渝两省市接连推进两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幕。
5月9日,重庆召开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在原主城9区基础上将渝西地区12个区扩展为主城新区,主城都市区范围增至21个区;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新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将打造“未来之城”。
“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既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又推进成渝相向而行,可以说是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部署,同时也极具标志意义。
强化极核作用
重庆原来主城范围为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9个中心城区,此次纳入主城新区的是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和荣昌等渝西地区12个区。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重庆主城都市区扩围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中央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二是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要推动力,都市区建设应势而起。
1月3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2018年,中央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有了上述政策的支持,易小光表示,都市区建设势必提上日程。要建设支撑双城经济圈的载体,突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所以需要通过做大城市规模、丰富和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体系合理化、高级化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1月11日开幕的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一区即主城都市区,要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对于四川和成都而言,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也具有同样的发展目标。《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明确,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强化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极核地位和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打造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和高能级发展新平台。
受地理环境影响,成都发展主阵地一直集中在龙泉山西侧,导致该区域国土开发强度过大,环境资源承载力不足,人口向中心城区高度聚集更带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城市发展急需拓展新空间。
2017年以来,成都借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代管简阳的历史机遇,全面启动“东进”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以东部新区挂牌为标志,经过三年规划,成都“东进”战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方案》以5年为一个周期确定了未来15年的发展思路。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
推动相向而行
最新的重庆主城都市区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87万平方公里、2027万人和1.8万亿元。而成都市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为1658.1万人、1.7万亿元。两个城市人口超3600万人,相当于整个陕西省的人口规模。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两市GDP之和也已超过3万亿元。
但是,川渝分治以来,成渝城市群中间地带发展相对滞后,学者们用“中部塌陷”来命名这一现象。《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就列举了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面临着的很多现实挑战和突出矛盾,主要包括了核心城市背向发展、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等。
因此,“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的意义就不仅在于城市外延的扩张和强化中心城市,还在于推进成渝两个城市和川渝之间相向发展,破解“中部塌陷”。
易小光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成渝两个城市,还包括川渝中间地带的大中小城市、城镇网络体系。原来中间是断裂的,要带动成渝中部区域城市群快速崛起,就要搭建相应的桥梁和平台,打造动力源。
重庆12个主城新区中,也分不同层次推进,长寿、江津、璧山、南川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是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而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就是成渝发展轴的门户,川渝最紧密的结合部。
而成都东部新区的四个定位就包括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方案》提出,要打造成都联动德阳、眉山、资阳发展的重要平台,实现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机融合,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
“通过这些平台的打造,逐渐使得成渝两个都市圈叠合,最终演变成连绵城市带,进而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易小光说。
易小光表示,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作为发展平台和载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一体化政策、要素之间的流动,能够使这个空间资源要素集聚,在全国、全球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