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繁巨震,一边面临着国内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彰显出难得韧性,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下一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将如何发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要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对冲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下阶段要在做好抗击疫情的同时,逐步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通道,分级分类将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疫情结束后,要促进经济加快恢复,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宏观政策要坚持强化逆周期调节,协调发力对冲疫情影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货币政策三方向
疫情对我国年初经济运行虽然形成冲击,但央行仍致力于保持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力度和节奏。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温彬表示,就是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国外冲击等各方面因素,适时适度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在“以我为主”的同时,要增加政策弹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国内正在推进复工复产进程,疫情对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经济的实际影响还需具体评估,加之控通胀、防风险仍在央行政策议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将大概率保持渐进宽松方向,政策重点是一方面确保市场流动性处于较为充裕状态,同时通过各类定向工具强化对小微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另一方面,未来央行将结合年度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宽松节奏。
温彬认为,下阶段货币政策有三个方向:
一是继续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MLF等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合理,引导市场利率稳中有降,特别是拉低整条国债收益率曲线,带动企业信用债利率下行;
二是随着能源和食品价格下降,通胀水平将逐季回落,4月中上旬或成为下调政策利率及存款基准利率的时间窗口,通过释放LPR改革潜力,尽快降低企业和居民部门资金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稳定和扩大内需;
另外,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定向投入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外贸企业、“三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4月或为政策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温彬预计,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月中上旬或成为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的时间窗口,通过释放LPR改革潜力,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目前,在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带领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信社也纷纷对支持疫情防控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3月26日,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信贷支持超过2万亿元。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519.7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合计1120.39亿元;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合计4851.55亿元;光大、中信等12家股份制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合计7291.34亿元;全国城商行、民营银行提供疫情防控专项授信达4558.26亿元;全国农信机构向相关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达1695.63亿元;17家在华外资银行、大陆台资银行提供信贷支持130.11亿元。
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在3月27日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围绕“增量、降价、提质、扩面”,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国银行还将进一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普惠客户优惠让利,对小微企业免收贷款相关费用,力争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50BP,湖北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力争下降100BP。
温彬表示,考虑到多国央行已将基准利率下降至零甚至负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应是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