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产业、文化与民生并进,衰微中的乡村正经历新一轮嬗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承袭,根在乡村。高速城市化的背后,是乡村的普遍空心化与人文景观凋敝,所幸,改变的契机已经到来。
第一财经·商业人文与上海阮仪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携手,邀请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各界专业人士撰文,呈现乡村振兴图景的不同侧面,此次专栏讨论,希望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这一篇,我们带来福建延平乡村艺术季操盘手丁枫博士的笔记,记录从村长到区长,从村民到艺术家,大家如何用艺术和文化遗产拯救一个看似平凡的闽北小山村。
2018年11月3日,延平乡村艺术季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的一个叫九龙村的地方开幕了,这个村庄位于南平和宁德交界的深山里,在合福高铁2016年通车前,从这里到南平市区需要4个小时。作为延平区最偏远的乡村,这里几乎是被遗忘的,村民大多外出经商,只有一成人还住在村里,其中大多是老人。
南平虽然生态环境极好,但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巨口又是南平经济最差的乡镇之一。所以,当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突然来了几十位艺术家,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创作了几十件艺术作品,将近1万人在开幕式当天涌进这个平日里只有100人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回来了。这样的事件简直是建村千年以来的第一次,村里组织了志愿队伍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安排食宿,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季成功举行。那么这个突如其来的艺术季是怎么发生的呢?
2017年夏天,我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的董一平老师赴九龙村开展历史村镇调研,第一次到达这个闽北的乡村。满眼青山绿水,古老的村落依山而建,农田在山谷间蜿蜒分布,溪水自山上流经村庄,水口的大树告诉我们这个村庄的历史很长。但是,在村里溜达半天也遇不到一个人,偶尔推门,或许会看到几位老人家沉默地坐在院子里。
作为一名遗产保护工作者,这样的场景并不新奇。和大多数中国的乡村一样,村庄的活力已经被抽走,只留下空空的房子,相对新盖的楼房,老房子更是颓废得可怕,往往偌大的宅子里不是空无一人,就是只有几个老人孤独地住着。
这些场景让我们感到难过,想象着如果照此下去,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村子就会消失,这里的人再也找不到老家,会不会也像被动迁的老上海人一样失落惆怅?
本来我们的计划是调研几天后出一个报告,可没想的是,在接下去的三年中,竟然在这里策划了一个艺术季。从村长到区长,从村民到艺术家,一个巨大的创想正在酝酿,大家一起合力,企图用艺术和遗产拯救这个看似平凡的闽北小山村。作为策展人,我的工作笔记上留下了很多人的身影,值得记录下来。
村长
村主任(村长),不亚于一个市长,是特别不好当的一个角色,一村之长基本要是个全才,对外需要代表村处理各种公共关系,争取政策资金、招商引资,对内要解决从土地到建房,从生产到生育的各种问题。
虽然政府有很多政策,但是作为熟人社会的村落,很多规则都存在本土化,特别是在福建这个宗族文化依然活跃的地区,非单姓氏村庄的内部关系又多了一层家族的考量。九龙村的村长是我们第一次入村的接待者,四十多岁的一位中年男性,开始不熟悉时比较讷言,但人很热情,很义气,做事也特别执着,是那种认准的事情,十匹马也拉不回的人。
他文化程度不高,也遭遇了外出闯荡事业上的失败,正好村里选主任,他平时在长辈间的口碑很好,就回到村里寻找另一种发展。他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们持续去思考、关注村里的工作,虽然一开始他不太明白我们灌输的各种遗产保护和乡建理念,但他信任我们,带我们去见了乡长,希望我们的计划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季的作品都是驻地创作的,各种细碎的困难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问题,这时候,基本都是村长帮助协调我们这些外来人员提出的各种“奇怪”要求。
前期,村里连一间对外接待的客房都没有,我们都是在村长家里吃住,所以对于在村里工作的外来人,村长的陪伴无疑是事情成功进行的基本要素。
而我们与村长共同认识村庄、谋划村庄未来的过程,是所有外来项目落地的第一步,村长成为城乡互动中的桥梁。记得,我们请村长来上海参加艺术季平行沙龙的时候,他坐在徐汇滨江的艺术空间里,看到银幕上实时连线的村庄即景,心里的骄傲溢于言表,这种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是未来村落发展的催化剂,是村里人决定保护好自己村子的自信和决心,而他就是这种信心的传播者。
乡贤
乡贤,是指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并在城市里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原村民,他们大多常年在城市生活,很少回家,对家乡的记忆基本停留在儿时,但他们自身的成功促使周围的乡亲对他们有一些期望,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产生一些对于家乡的责任心。
九龙村的乡贤就是最早谋划村庄未来的人,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找到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的林峰主任,希望通过传统村落来为村里争取些机会,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的第一次调研。在酝酿艺术季的过程中,他们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能力,积极推动艺术季在九龙村召开,还标杆式地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民宿,成立了村庄的振兴理事会,甚至承担了很多环境改造的筹备工作。他们的积极参与,带动了村里其他人的积极性和信心,现在村里已经有十几家民宿,近百间客房。
另外,他们的态度为九龙村树立了良好的风气,村民越来越关心村里的公共事务,很多人开始慢慢回归乡村生活,特别是那些多年不回家的年轻人,也开始频繁回村。
乡贤们大多教育程度较高,见识也广,更容易沟通和学习新知识,对于艺术季的意义,特别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他们更多会采取开放接纳的态度,成为传统村落和当代艺术的桥梁。
最值得引起思考的是,他们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增强了村庄的自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很大程度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这也是最有意义的。乡村遗产保护和发展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回归和内部机制的建立。
政府
政府,一直是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推手,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成为关键人物,艺术季可以在九龙村举行,同样是因为有一位深深理解和信任我们的领导。
当巨口乡乡长把我们带到延平区区长赵明正办公室的时候,就已经点燃了希望。因为,赵区长正是我们2005年制定邵武古镇保护规划时的镇长,应该说和阮仪三老师是故知,遗产保护的种子在他心里已经生根发芽。
后来赵区长说,当年邵武古镇保护规划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地方财政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听了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季的方式来唤醒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计划后,他当即表态全力支持我们。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巨口乡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整治试点地区,得到了一笔国家财政部的基金,让一年多的筹划和沟通真正有了成果,一个大胆的计划得以实施。
艺术家
艺术家,是这个计划的核心,作为一个在乡野环境中驻地创作的艺术季,挑战巨大。正如策展人之一、著名摄影师罗永进老师所言,“平时的作品都是在美术馆、画廊那样灯光设计良好的封闭环境中展出,而这次是在自然的天光、露天的环境中进行”,这需要艺术家对环境的敏感和良好的表达功力。
另外,艺术家用驻地创作的方式,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策展组要求各位艺术家的创作必须来自于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理解,比如村庄的历史、传统风俗、手工艺等,在空间上尽量利用老宅,村落的公共空间,作品融入九龙村,成为一个露天的美术馆。
最后,24位艺术家都按要求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其中有些艺术家就是福建本地人,有些则是对乡村,对闽北完全陌生的城里人或外国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让近60件作品丰富多样。
有的艺术家选择与村民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有的特别关注村里的孩子们,邀请他们一起成为作品的创作者;有的作品则是艺术家与当地手工艺人的合作结晶。艺术家大胆的设想为逐渐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增强了信心,虽然艺术家和村民沟通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艺术就是语言,最终让所有人达成了默契 。
村民
村民,才是整个事件和计划真正的主人,艺术季的举行看似是为了吸引外来人参观,但更重要的是唤醒村民对自己村庄的热爱,主动保护遗产振兴乡村!
遗产保护工作者赞美的老房子是村民日常所居,艺术家学习的传统工艺是他们劳作的必须技能;对城市人来说令人羡慕的优美自然环境和纯净的空气、水,对村民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物,没有半点新鲜。但村民并不为他们的村庄骄傲,大多认为农村是“落后”的,城市是所谓“先进”的,一切审美都要向城市学,没有一点自信。
但当他们看到艺术家围着自己破旧的老宅又拍又画,惊奇地在艺术家作品里看到自己家的时候,当它们用竹编传统工艺帮助艺术家完成作品的时候,当他们看到村子里的孩子和艺术家一起画画的时候,他们慢慢有了自信,感觉到原来自己的家乡是美的,是有价值的。
三个月的艺术季结束后,大部分作品留在了村里,九龙村俨然成为了一个美术馆,从不能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到慢慢学会接受另一种不熟悉的艺术形式,到引以为豪,村民的改变是缓慢的,但确实是坚决的,因为他们意识到,因为自己的村庄有传统村落的身份和宝贵遗产,所以能得到艺术家的青睐,而艺术家的作品已经使村庄成为福建省独一无二的地方。
现在,艺术品的管理已经得到了村委会的重视,艺术品的后续利用和持续的艺术家驻地计划也在酝酿中,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修缮自家祖屋,有的开起了旅馆,有的开饭店,随着外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村民越来越有信心,不但对那些差点放弃的老宅子,也是对整个村,对自己未来的乡村生活。
遗产保护工作者
遗产保护工作者,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倡导者和亲历者,但来自城市的我们,大多对真实的乡村社会并不熟悉,制定一个保护规划相对是容易的,推行实施具体的保护工作难度是巨大的。
九龙村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虽然整体风貌比较完整,但并没有等级特别高的历史建筑遗存。像这样的村子在中国成千上万,它们没有周庄、同里、宏村、西递、培田和桂峰村那么著名,也没有土楼、羌寨、碉楼那样风格鲜明的建筑,它们只是很普通的传统村落,但同样是我国文化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村民来说,更是无可替代的唯一的家园。
作为遗产保护工作者,我们希望用更为客观的方法介入村庄的保护,树立不同以往的工作原则,完成一次自下而上的路径尝试。首先,保护工作以唤醒和激发村民和村委会对村庄文化遗产的重视为出发点,尽量多地通过交流、讲座让村民了解遗产保护知识,树立保护的观念;其次,通过艺术季的方式促进城乡交流,一方面为村民树立文化遗产的自信心,一方面吸引外部资源和人才进入;最后,制定严格的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建立资源的管理制度,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总是不断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小山村做艺术季?我们觉得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地区来说,它们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家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对于每一个村民来说,是他们祖先留下的私人财富,是他们的家乡。
同时,我们坚信艺术是语言,当代艺术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擅长质疑与思考,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在九龙村的古驿道和土厝之间,用艺术的力量打破那个城里人臆想中的乡村,也为村民重建乡村和城市的联系,重建现在和过去的联系。
九龙村和周边的传统村落一样是闽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好的保护,艺术季作为先锋项目,希望唤醒的不只是九龙村,而是更多的闽北传统村落。艺术季作为实验性的项目,也希望激发更多专业人士的热情,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丁枫,博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