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养老产业的发展是12月1日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屡次提及的重要部分。
“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长三角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长三角的养老产业自然是决策层关注的重要方面。而养老各个活动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在整个养老体系中,养老金融的地位正越来越重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下,养老金融联动也是解决长三角老龄化问题的一帖良药。”作为第一财经联合长江养老近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发展报告》的数据合作方,燕道数科CEO娄道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长三角老年抚养比更高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燕道数科对2011年至2017年全国、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这一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2017年全国、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分别为15.9%、18.4%、16.4%和10.3%。2010年至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上升5.0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上升5.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上升1.4个百分点,全国整体上升4.0个百分点。在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京津冀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更高,且上升速度较快,老龄化问题更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由于包含城市较多,且无法完全获取相应数据,因此涉及珠三角地区数据皆用广东省数据进行替代。同时,老年抚养比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结构抽样数据结果。娄道永称,该数据为人口普查(2010年)或人口抽样调查(2011~2017年)口径,与户籍口径下的人口结构相比,该口径更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各地在老年抚养方面的压力。此外,该口径在各省市间的统计抽样比例一致,保证了不同省市和地区间数据的可比性。
“长三角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进一步全面发展养老金融成为大势所趋。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成为建设长三角金融生态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联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之间因老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养老压力。”娄道永分析称。
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已有所发展
根据燕道数科数据,长三角养老金融已有一定发展,但仍有发展空间,其一体化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例如在养老金“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方面,燕道数科对2014年至2018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摘要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后发现,长三角地区在企业年金的规模和效益上均领先全国其他地区。2018年,长三角地区企业年金的企业账户数、职工账户数和资产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额的19.20%、12.22%和11.70%。同期京津冀地区的上述比例分别为6.69%、5.59%和5.40%,珠三角地区则为5.56%、5.25%和4.12%。
不过,长三角地区企业年金的企业账户数占各省市企业总数的比例总体并不高,2017年长三角地区企业账户数占各省市企业总数的比例分别为上海市(1.97%)、浙江省(0.17%)、江苏省(0.12%)和安徽省(0.15%),长三角的企业年金发展深度仍有待提高。
而从职业年金角度来看,由于带有强制性质,其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二支柱”发展的新动能。娄道永表示,目前无法得知长三角地区职业年金的具体规模,但从长三角的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占比来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占到全国的12.26%,相当于其他地区如京津冀地区(6.21%)和珠三角地区(5.47%)两倍还多,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在职业年金发展上的巨大潜力。
娄道永认为,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比较优势,且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需求大、社保制度领先,政府管理与认知水平高,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跨区流动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长三角又汇聚了丰富的金融资源,例如上海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537家,因此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养老金融联动发展已具备条件。目前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已开始进入实操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他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下,下一步可进一步发挥政府搭台合力,推动养老金融政策协同,并对养老金投向长三角地区相关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优惠;同时做好养老资源统一布局和调整,鼓励各类机构错位发展,满足长三角地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