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家涉35个品种的药企近日齐聚上海座谈,第三轮药品带量采购“蓄势待发”。
根据业内流出的《关于报送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涉心脑血管等慢病药物、主要抗菌素将成为下一阶段扩容新品种,对于药品生产流通等配套也将有更高要求。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第三轮带量采购将面向全国各省公立医院(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区,市场份额为中标1家,全国50%量;中标2家,60%量;中标3家,70%量;中标4家以上,80%量。最低价中标的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全国2~3个省,其他中选企业按价格高低轮流选择其余省份,多家参与的,报价超过最低价约1.8倍触发淘汰机制自动出局。
慢病、抗菌低价药扩容
2018年,国内11个试点城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共有25个药品中选,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今年9月,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25个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
而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带量采购中,治疗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药物将有巨大扩容空间。
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类药品。二甲双胍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被称为“降糖首选药”,2017年我国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二甲双胍用药金额为3.74亿元,格列美脲次之。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默克具有二甲双胍原研药优势,但施贵宝开发的缓释片(在肠道内缓慢溶出释放且更有耐受性)也很受患者欢迎。而目前,过一致性评价的国内二甲双胍缓释片药企就有上药信谊、正大天晴、江苏德元、天方药业等7家。
“若有大于4家药企竞标,药企间和平协商产生价格的可能性将很小,最低价取胜将成最终结果。”一家即将参与竞标的药企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再以调节血脂类伐他丁类药物为例,辛伐他丁则出现在第三轮带量采购药品名单中,剂型为口服常释型,规格为10mg/20mg/40mg,这一药物目前国内竞争者主要是瀚晖制药、浙江京新、山德士、默沙东。
业内人士介绍,他丁类药物的迭代路径为辛伐他丁、阿托伐他丁、瑞舒伐他丁递增,由于我国需要调节血脂人群逐步低龄化在40~50岁间,因而,未来辛伐他丁类市场前景仍非常广阔。
作为带量采购最早试点的上海,在2018年第三批集中带量招标采购中,辛伐他丁片由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以2.75元/盒(每盒规格为20mg*10片)中标。
另一款“升级版”瑞舒伐他汀片则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21.41元/盒(每盒规格为5mg*12片)的价格中标,也就是每片1.78元。
根据“药品的申报价格应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挂牌价”的规则,预计第三轮带量采购中,辛伐他丁与瑞舒伐他丁都不会高于上述价格。
而由于辛伐他丁药物经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并不多,所以这一款药的竞争不会很激烈,预计将由山德士、浙江京新、瀚晖制药等3~4家企业共同承担全国70%~80%的量。
记者了解到,前二轮带量采购中因频频发力备受关注的齐鲁制药,也在按照政策节奏积极准备,涉及的药物有治疗乙肝的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心绞痛的曲美他嗪片及抗肿瘤药物替吉奥等。
另一重大信号是抗菌类药物进入名单。业内专家认为,第三轮名单将几个主要抗菌素都覆盖了,并且都有进口产品参与竞争。如果入围并落地,对临床感染患者是莫大的福音。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第三轮带量采购还将释放两种意图,一是市场容量扩至全国,即中标价将向“全国各省公立医院(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区”进行覆盖;二是以此为背景下的药品生产流通市场将更为统一。
将带量采购从“试点”铺设到“全国”,将有助于实行药价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并且使流通环节规范化、透明化。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吴明认为,仿制药将结束高毛利的舒适期,进入薄利多销模式。
之后的生产流通环节,提升药品货款支付效率是重点。在上周日的中国卫生经济学年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药物政策研究室主任傅鸿鹏建议,鼓励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药品货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药品货款支付方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集中结算。
不过,当院内药品价格远低于院外价格时,零售药店将如何生存?对此业内仍无定论。但参考国际做法,大型零售药店可以和批发商达成合作,通过增加采购量来压低价格。受此影响的包括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九州通等药品流通商。
转型大幕已开启。九州通于11月25日与浙江华海医药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海医药将其在国家组织带量采购试点扩围中的中标品种“厄贝沙坦片”在除“4+7”带量采购城市及福建、河北医院之外的全渠道销售,全部委托给九州通。
此外,药品降价后腾出的空间应该用哪些项目来补足?记者从带量采购政策制定者方面了解到,将该部分空间用以“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充”已成为顶层设计共识,而医疗服务价格主要包括医生手术费、医师服务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