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4月1日股比限制取消后,外资基金公司会给中国资管行业带来何种变化?笔者认为,外资基金公司不会一下子打破现有资管业格局,但从长远看,外资在理念、流程等多方面必将对中国基金业带来实质性冲击。
最近与基金业的朋友聊天,外资基金公司是大家总会谈起的话题。观点泾渭分明:一方认为,外资基金要按照中国资管业的游戏规则办事,难免水土不服,合资基金公司之前并未表现出特别的优势;另一方则认为,首批外资独资基金都是国际巨头,征战新兴市场的经验丰富,品牌优势巨大,中资机构难以匹敌。
两方观点都有其道理。如国内基金业一直存在的销售渠道严重依赖银行的问题,就是外资基金公司回避不了的。有的外资机构从来没有向银行支付尾随佣金的先例,恐怕也不会为中国市场“破戒”,这种情况下怎么卖基金,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又比如有些外资机构决策流程很长,风控由母公司掌控,而国内金融机构的节奏通常是“材料马上就要,最好今天就给”。风控部门有时候要帮业务部门想办法绕开限制,这在外资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不少人会感觉外资机构不接地气,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跟不上节奏”。
确实,外资基金公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本土化,适应中国资管市场的特点。不过,外资基金公司的“不接地气”,某种程度上将是真正能改变中国基金业的动力。外资坚持的长期经营理念,可以给国内的基金公司树立近距离观察的对标物。通过媒体报道、同业交流,国内基金公司上到股东、下到员工,发现外资基金公司做的一些看似短期无用的工作。比如一下子建好几个灾备中心,比如坚持不跟风发行热门基金,又比如真的以三五年考核基金经理和管理层,最终在基金公司的长期经营中发挥了作用。这样的冲击和影响,将远胜于跑到国外浮光掠影般的考察。
就像一位行业大佬所说的,虽然国内基金公司都喊着价值投资,但没有几家能真正像外资一样,做到晨会上研究员讲的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和图表支持。在细节方面,国内基金公司与外资百年老店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能只有在外资这样的全新体系冲击下,国内基金业现有的一些积弊才能得到改变。这或许也是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