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铁路小区自管会在修路灯。
开栏的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城市治理架构中,街乡处于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街乡工作是最好的着力点,也是最实的观测点。
针对街乡权责失衡的痼疾,北京创造性地提出了“吹哨报到”机制,赋予基层执法召集权、部门考核权,让治理资源跟着“哨声”下沉。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哨声”,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抓手的“接诉即办”机制,基于“接诉即办”落实情况的工作考核体系,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基于大数据研判解决问题于未萌的“未诉先办”机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管长远的制度和法规……一系列创新举措密集落地,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增加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千头万绪的基层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需要进一步确立眼睛向下、大抓基层的导向,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北京方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记录和见证京华大地建设发展的脚步,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大好机会。随着城市治理升级加速,本报记者走进街头巷尾、深入治理一线,推出“街乡蹲点报道”。我们期望报道的经验做法能够以资参考,在新一年将大城之治推向新境界。
一个41年的老小区,没物业,12345的热线投诉却屈指可数。为什么?记者近日蹲点城市副中心北苑街道长桥园社区的铁路小区,发现了其运转有序的秘密——小区自管会。
走进9号楼2单元杜淑印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来,您摸摸暖气片,热烘烘的。”暖气不给力的烦恼,是自管会反映给社区的,维修当天整整8个小时暂停供暖,受影响的36户人家没一户抱怨,这工作也是自管会做的。“我们这小区,大伙儿信任自管会。”杜淑印说。
铁路小区自管会有7名成员,其中4名党员。他们全部由居民推选产生,义务服务、不领工资,有一位在这儿已经生活了近50年。2016年,为治理居民意见最大的小区停车乱象,自管会应运而生。因为停车管得好,居民再遇难事,都愿意跟自管会念叨念叨。
小区里转一圈,记者听到“自管会”仨字的频率真高:大到修路、改造凉亭、安装天然气管道,小到帮居民收信收报、更换路灯灯泡、修防盗门,乃至寻找晾在院里丢了的床单被罩……久而久之,居民觉得有事找自管会解决得又快又好,干嘛还打热线?
7个人的自管会,如何维持小区运转?经费从哪儿来?
2016年在制订自治停车管理办法时,经居民代表商议,自管会把车位分成常住居民车、外部车、子女探亲车等几种类型,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常住居民车辆一月停车费仅60元;外部车辆按市场价格收费。这样一年有十六七万元,自管会成员不拿一分钱,除去日常运维和设备更新,还有余钱可办实事。
至于力所不及的事,自管会反映给社区党总支书记岳迎文,书记一“吹哨”,相关部门进驻解决。
“其实,这7个人只是带头骨干,他们身后还有一支党员和志愿者队伍。”岳迎文说。自管会每月组织两次楼道大扫除。12月16日北京下大雪,微信群里一招呼,30多位居民一齐出来铲冰扫雪,干得热火朝天。
志愿服务的回馈机制,也将更多居民吸引到社区公益服务中来。小区居民凡是年度参与停车自治管理公益服务累计60个小时,就可以折抵一年的停车费。现在,有30多位居民自觉参与停车自治服务。
“以邻为友,以让为先,自治自管,祥和平安”——小区入口处这16个醒目大字,是自管会成立的初衷。如今,在北苑街道19个社区,自管会的经验已推广开来。各社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不同主题的自治自管组织,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