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临停、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退出……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凤酒”)近两年在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不断徘徊,引起了市场各种猜测和议论。
作为昔日的四大名酒之一,尽管西凤酒不断尝试IPO,但四次启动均无疾而终,至今仍缺席A股市场。2018年11月19日,西凤酒在发审会前夜主动撤回了IPO申请。这意味着,西凤酒此前为上市做出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
对于西凤酒近期是否有重启IPO的计划一事,西凤酒董事会办公室对第一财经表示,近期公司以强管理、补短板、拓市场为主,实施品牌全国化、高端化战略,将择机启动IPO。
中信产业基金因何退出?
今年3月3日,西凤酒官网公布的股东名册已经没有了昔日第二大股东中信产业投资基金(下称“中信产业基金”)操盘企业——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的身影,持股15%的第二大股东已变更为陕西地电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据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介绍,中信产业基金带着雄心壮志进场西凤酒,通过聘请原五粮液总经理徐可强试图实现三个目标,第一将陕西西凤建设成全国西凤,其次经销模式由过去的包销为主、包销商控制发展到厂家控制,最后实现人才全国化,推动整个西凤的品牌全国化。
在他来看,中信产业基金的进驻给西凤酒带来了诸多帮助,西凤酒的省外市场份额实现了快速增长。
对于中信产业基金退出的原因,肖竹青则认为,在徐可强退休后,中信产业基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股东代表管理人,等中信派驻的任伟俊辞职以后,中信产业基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股东代表参与西凤酒管理,“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无法对西凤酒实施有效的控制是中信产业基金退出西凤酒股份的主要原因。”他称。
不过,西凤酒方面则回应称,中信产业基金因到期退出,并且中信产业基金的退出不会影响到西凤未来发展规划。
追溯上一次西凤酒IPO“滑铁卢”,在上市前夕出现了塑化剂风波。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西凤酒的塑化剂问题有被人为放大的嫌疑,特别是在西凤即将上市阶段,怀疑有利益集团在借机扰乱西凤战略。
不过,抛开塑化剂事件,西凤酒和中信系的关系受到了证监会的关注。在此前证监会回复给西凤酒的反馈意见中提出,西凤酒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持有绵阳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5%的股权;同时,中信证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绵阳基金5.34%的出资份额。因此询问,上述关系是否影响到中信证券作为本次发行保荐人的独立性。
西凤酒方面对第一财经表示,中信产业基金退出原因与中信证券独立性无关联,该事项公司在前次IPO期间,已向证监会做了反馈。中信证券的持股穿透核算不影响其独立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凤酒方面提出,未来重启IPO会考虑继续由中信证券保荐。
不断提价,试图改变经销模式
尽管在IPO方面不断受挫,但是西凤酒试图扩大版图的劲头却不小。近两年,西凤酒频频提价。今年,受疫情大环境影响,市场消费相对不振,但是西凤酒却“逆风而行”,从5月16日开始对综合产品统一上调供货价。对于提价的考量,西凤酒并未给出正面答案,而是回复称,“公司综合产品的售价,与茅台、泸州老窖等名酒相比,价格并不高。去年以来,公司综合产品销售大幅提升,目前产销两旺。”
对于西凤酒的经销模式,市场并不好看。
根据其2018年披露的招股书,西凤酒股份过度依赖经销商销售,2015年至2017年,经销销售模式销售金额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60%、99.49%和99.43%。彼时西凤酒共有股东经销商14家,合计持有其7.55%的股权。
由于西凤酒此前的经销模式以包销体制为主导致经销商占据主导地位,证监会也在反馈意见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
对此,西凤酒表示,自去年以来其对经销模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分别设立了营销管理公司、品牌运营公司和电商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经销商+互联网”的经销模式。整体而言,自营综合产品和电商销售大幅增长,占比提升,品牌经销占比持续下降。
整改后的西凤酒是否能在第五次冲击IPO成功,实现凤凰涅槃,一切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