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西方已经采取了大范围的封锁措施。有观点认为,衡量何时解除封锁最有效的指标就是测试,通过精准的测试能够了解人群中是否已经达到一定的免疫水平。
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甚至提出要给已经获得免疫的英国公民颁发“免疫证书”,作为复工的“通行证”。汉考克表示:“颁发免疫证书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哪些人已经拥有抗体,可以提前回归工作岗位和正常的生活。”不过他也强调目前只是有这个想法。
尚未放弃“群体免疫”策略
汉考克的提议一经发布就引起各方激辩。新冠疫情的蔓延已经导致了全球大量的失业,对于那些希望迫切回到工作岗位上的人而言,这个想法简直是“天赐之物”;而学界则认为由于目前对新冠病毒免疫机制的了解仍知之甚少,因此“免疫证书”如何认证,在可行性和可靠性方面都面临挑战。
“我认为大范围的检测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所谓的免疫通行证的制度只能基于已经拥有了大量精准检测试剂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英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英国华威大学副教授迈克·蒂尔德斯利(Mike Tildesley)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英国计划在4月底前达到每日10万人份的检测能力,但这一检测能力能否达到仍然倍受质疑。另一方面,英国还称目前尚未开发出任何有效的抗体检测试剂。英国为此订购了350万人份的抗体检测试剂。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感染患者的中和抗体达到多高的水平才能被认定为对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力?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也是抗体检测试剂和抗体药物以及疫苗开发共同面临的问题。
而即便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后能够让抗体检测大范围开展,“免疫证书”的发放在执行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种将社会“分层”的做法会引发巨大争议。
“这是鼓励人们为了获得免疫认证,争先恐后地感染病毒吗?”瑞士日内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研究院主任安托万·弗拉霍尔特(Antoine Flahault)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不认为这种做法在伦理上会通得过。”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医学医学教授保罗·亨特(Paul Hunter)表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颁发免疫证书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些关键领域的安全运行,比如医务工作者,一线工人,超市收营员等高风险人群,可以通过获得证书证明自己具有免疫力;但另一方面,也会面临很多监管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人为了复工赚钱去开假证明,或者拿别人的证明来冒充。”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安东尼·科斯特罗(Anthony Costello)4月3日在英国《卫报》上发表观点称,尽管英国政府收回了“群体免疫”的说法,但是所采取的措施目标仍是建立起全社会的免疫水平。
根据牛津大学传染病演化生态学团队(EEID)3月24日发布的一项研究,通过对经典流行病学传播模型SIR(易感-感染-康复)的计算,预估截至3月19日,英国可能已经有36%-68%的民众感染新冠病毒。
这个研究项目带头人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理论流行病学教授苏涅特拉·古普塔(Sunetra Gupta)表示:“传染病传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需要立即进行大规模血清学调查,以评估新冠疫情的所处阶段,并将对未来的政策方向提供指导。”
走出封锁的关键技术
不仅仅是英国,法国、瑞士等西方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大范围的抗体检测。他们认为采取循序渐进的复工措施,让一部分已经获得免疫的人群率先回到工作岗位,能够尽量减少疫情对经济的损伤。
但是哪些人先进行检测,检测规模如何制定,哪些机构能够授权检测,检测费用由谁承担?这些问题仍有待各国的监管部门回答。
法国国家医学院成员、传染病学家白礼凯教授(Francois Bricaire)表示:“要尽快地走出目前的封锁状态,就必须对人群进行大范围的检测,但我们需要科学的手段。抗体检测的方法可能是最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决定让谁优先获得检测。”
法国卫生部长韦朗(Olivier Veran)上周表示:“抗体检测是人群病毒筛查的基础检测手段,法国将尽快推进研发工作,为解除封锁做好准备。”
目前法国已经订购了500万人份的抗体检测试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创新实验室主任弗雷德里克•唐吉(Frederic Tangy)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这些检测将逐步推进,由法国各个大区来推动。”
尽管抗体检测技术方便快捷,仅需抽取一滴血,就能在几分钟内产生结果,但准确性仍有待验证。目前全球大部分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检测试剂仍在开发和临床实验中。
中国的抗体检测试剂研发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今年2月,国家相关部门就批准了部分抗体检测试剂的注册。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器械注册信息,截至4月5日,一共有8个国内研发生产抗体检测试剂获得注册证。
国家药监局器械监管司副司长张琪在4月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目前我国抗体检测试剂仅用作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测,或在疑似病例诊断中与核酸检测协同使用,不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和排除的依据,也不适用于一般人群的筛查。抗体检测试剂仅限医疗机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