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高远、赢得信任、拥抱问题……从目录上看,雷纳·齐特尔曼的新书《敢于不同:商业巨头白手起家的秘诀》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但奇怪的是,身穿古驰西服、手戴卡地亚镶钻金表的他,在中国举行的四场新书演讲和签售,台下都座无虚席。
2019年12月11~14日,为宣传《敢于不同》,时隔一年多,德国亿万富豪、历史学和社会学双博士齐特尔曼再次来中国。他已经写了20多本书,其中三本有中译本,销量都不错。2016年出版的《富人的逻辑》加印六次,2018年出版的《富豪的心理》即将第四次加印。社科文献出版社对这本《敢于不同》同样乐观,因为“他的书在印度、韩国、南美洲都卖得不错”。
除正在写的纳粹历史,齐特尔曼目前出版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成功、财富、影响力几个方面,很容易陷入“成功学”书籍的惯常套路,但齐特尔曼却能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找到忠实的拥趸,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独特的经历,让他的“成功学”显得不一样。
62岁的齐特尔曼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最初是一位大学历史老师,业余时间为报社写专栏。逐渐有了名气后,又成为德国著名的《世界报》栏目主编,并由此开始接触房地产市场,进而创办自己的房地产咨询顾问公司,成为一位成功的地产市场投资人。
回顾过去,齐特尔曼说,他是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敢于不同”的重要性,并有意让自己和周围人有所差异。他说,34岁时,他对当时欧洲人接触不多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兴趣,自己出过一本名叫《红星》的杂志,还写信给北京一些出版社,希望他们寄一些关于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的书到德国。进军房地产市场后,他同样保持逆流而上的思维。2004年柏林楼市低迷时,齐特尔曼大举买下不被看好的街区的房产,十年后抛售这些物业,一下让他跻身富豪圈。
齐特尔曼喜欢看名人传记,研究了包括马云、乔布斯、巴菲特等50多位成功人士的自传或传记后,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或者对目标百分之百专注;或者视问题为契机而非绊脚石,愈挫愈勇、信心昂扬;或者以诚实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进而在商业上大展宏图。“看了成功人士身上的不同之处,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中能够取得比其他人大得多的成就。”
作为一位成功的投资者,他也喜欢在书中现身说法,谈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有些观点颇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中国人喜欢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齐特尔曼却认为:“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不要听从那些自身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成就的人的建议。一定要确保自己只从赢家那里获得指导并且认真研究那些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写作《敢于不同》,齐特尔曼也回顾了过去150多年的文化和商业历史,从淘金时代的加州到战时的柏林和现代硅谷,从沃尔特·迪士尼、洛克菲勒到香奈儿、马云。但同时,他也强调自己并非只是单纯想对读者鼓吹财务上的成功。这本书的德语原版书名,其实是“建立你更高的目标”,这才是他真正的写作目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成为一个成功的其他专业人士,你也可以从这本书当中借鉴和学习到不少东西。”
《敢于不同:商业巨头 白手起家的秘诀》
[德]雷纳·齐特尔曼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年 9 月版
对话齐特尔曼:中国人用非常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的经验
第一财经:创新和敢于不同在中国已经不是很新的概念了,你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
齐特尔曼:本书并不只是针对已经富有的人,而是想让更多的大众也能够接触到这些观点,使他们变成富有的人,这对中国的社会意义会比较大。因为从我对中国比较浅的认知中发现,有不少中国人会倾向于墨守成规,若能克服这个思维方式,中国人会带来更多创新。
另一点,是希望本书对中国家长也有借鉴意义。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里制造麻烦不好,需要遏制,要求孩子改变。但我的研究发现,很多富有的人其实在学校都是麻烦制造者。所以家长们也要稍微关注一下这个问题,不要太遏制孩子的创造力。
第一财经:中国的学校都是要求学生守纪律,更看重集体精神。你觉得应如何在“集体”与“敢于不同”之间找到平衡点?
齐特尔曼:这个问题很好。主要取决于职业。如果是政治家、大公司管理人士,还是要隐藏自己的锋芒,不要太过不同。但如果想建立自己的企业,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还是要有足够的不同。如果你是家长,就要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得替孩子挡不少事情,帮他们保持不同。
第一财经:你连续两年来到中国宣传新书,为什么来得这么频繁?
齐特尔曼: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来更多。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发现中国能在那么短时间里让那么多人摆脱贫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身就是奇迹。第二,是发现相比欧洲人,中国人更渴望实现成功。我在欧洲的听众,80%是男性,但在中国男女对半开。这也能看出,更多中国女性渴望走上成功的道路。
第一财经:所以中国女性就业率在世界上排名很高?
齐特尔曼:我不知道是否这样,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欧美,女性争取权利用什么方式?一定是争取进入顶层设计领域,比如到政界获得自己的政治权利。但中国或者亚洲女性更多关注自己的成长,然后由个人成长来真正获得自己的权利。
我发现在亚洲,对于成功的饥渴要远比欧美大。在亚洲,大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自己有没有做得更好,让我更成功?而不像在欧洲或者美国,不成功就怪别人。比如现在美国有些人就喜欢怪中国,说中国在贸易上不公平等等,而不会考虑自己的问题。
第一财经:你好几本书都是关于成功、财富、影响力,为何对这些“成功学”领域的话题这么感兴趣?
齐特尔曼:写这些书并不能赚很多钱,但如果读者的信中说,因为读了这些书自己变得很成功,我会非常开心。另外,我之所以出中文版,因为中国人现在有特别开放的心态来思考、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学别人身上最好的地方。这也是四五十年前欧洲成功的原因。现在的欧洲人变得有点保守和骄傲,觉得我们是最好的,中国人只是在拷贝我们的东西。但你细想的话,什么东西不是从复制开始呢?小孩的学习其实也是一个复制的过程,复制并没什么问题。现在中国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用非常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