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展中国论坛等今天(7日)联合召开的“中国山区发展70年调研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上,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浙江大学“经略山区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景新表示,山区县域发展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能否有效实施。扶持山区发展就是夯实中华民族长久繁衍生息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上述多家研究机构认为,当前,应适时转型升级县域支柱产业,构建多样性产业结构,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激发并维持村集体与农户经济活力,提升县域经济韧性。
我国是山区大国。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次芳教授列举了一组数据:全国山区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4.7%;中国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地球骨架的屋脊;中国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以上,其中90%以上在山区;全国耕地撂荒面积1.37亿亩(不含季节性撂荒),主要分布在山区;全国农村居民点区位条件差的有172万个,山区占总数的95%。
王景新介绍,课题组以国务院扶贫办确立的832个贫困县为主要调研对象,样本总计67县。调研发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其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城乡两头家”已成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大多数农户相对稳固的家庭生计策略。
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欠发达县仍然集中于山区,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山区。目前,贫困县均GDP、财政收入,分别只相当于全国400强县中位(第200位)县的23.3%和31.8%;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同期全国人均GDP的45.9%和人均财政收入的21.2%。总体上,山区贫困县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年左右。
课题组调研发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简称“三大战略”)相互衔接,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域空间重构,引发农村制度深化改革,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制度体系渐趋完善和成熟。农村地域空间重构的壮阔局面、体量规模,及其制度变革的广度、深度和效益,中国无前例,全球无二例。
调研数据显示,山区样本县在城镇购房的农户约占外出务工农户总数的30%、户籍农户总数的20%;农户进城镇购房以就近就地为主,在户籍地市、县、建制镇区和乡政府治所地购房的农户占城镇购房农户的60%以上。
南方非贫困山区县一小部分农户分别在市县级城市、省级城市和省外中心城市购买了2~3套房产,个别农户还在境外(港、澳)购买了住房。“城乡两头家”现象并非局限于山区农村和农民。
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尹成杰表示,当前,应切实做好山区后脱贫时期的战略安排,研究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现有效衔接,包括体制、规划、政策、运行机制的衔接。他建议,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战略规划,将山区可持续发展纳入正在编制的“十四五”规划中。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王超英表示,山区的发展,可主动融入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现有的各专项规划中,体现山区优先发展,补短板,并在地方编制的规划中有所体现。
王景新表示,“三大战略”相互衔接提升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韧性,县域经济系统应对自然资源、社会政治环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人口变动等冲击扰动的能力增强。
“未来将迎来中国山区重大变革,山区中国正在到来。”王景新认为,当前,“山区中国”与“沿海中国”大湾区战略已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大趋势,念好“山海经”是新时代的需要。应把山区确立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板主战场,推进山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把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作为经略山区途径之一。
“山区很多国土面积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应更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地方发展的问题。”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李林林认为,地方各部门应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认识,加强管控,防止未批先建。同时深挖当地发展生态产业的潜力,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将更多贫困县纳入转移支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