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上证50ETF推出,中国境内ETF市场正式起航。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境内ETF市场规模提升明显,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投资标的更加丰富。
截至2019年11月22日,中国境内挂牌交易的ETF共244只,市值规模超过6500亿元;ETF产品投资标的覆盖股票、债券、货币、黄金及境外资产。尤其是2018年以来,境内市场复合增长率高达59%,产品数量和资产规模都创下历史新高。ETF投资者数量的增长也颇为迅猛,仅上交所参与ETF交易的人数在过去三年里就扩张了5倍。
“ETF作为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将愈加彰显。”2019年11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举办“中国·上交所ETF十五周年峰会”。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表示,未来,ETF产品线不断丰富,更受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青睐,这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A股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并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起步晚,增速高
凭借成本低廉、高效透明的投资特点,ETF能够兼顾市场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正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迅猛发展。我国ETF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增速显著。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郑富仕介绍,截至2019年10月,全球挂牌交易的ETF超过6900只,资产规模达5.79万亿美元,已成为美国、欧洲及亚太地区证券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受到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广泛青睐。
我国境内ETF市场较成熟市场起步晚,但伴随着投资范围的拓展及投资策略的丰富,ETF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去年年初至今,新成立产品107只,非货币ETF资产规模较2017年底增长约137%,产品数量和规模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郑富仕称。
上交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22日,中国境内挂牌交易的ETF共244只,市值规模超过6500亿元。其中,上交所上市ETF为177只,市值规模达到5527亿元,占比约为85%。同期的上交所各类ETF的交易总额达到6万亿元,交易量占境内ETF总成交额的75%以上,居亚洲第一。
市场规模的扩张背后,是投资者认可度与参与度的迅速提升。2017年初,上交所参与ETF交易的人数总共才50万;而发展至今,人数已达到约260万人,三年扩张5倍。仅今年,上交所ETF持有人数量同比增幅就高达72%。
从种类上来看,境内ETF产品投资标的目前已覆盖股票、债券、货币、黄金及境外资产,成为国内投资者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随着产品创新的深入推进,各类Smart Beta类ETF让ETF投资更加灵活高效,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仅如此,ETF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也在不断完善落地。2015年2月9日,我国首个场内期权产品——50ETF期权上线。据了解,上交所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上线300ETF期权。
助转型,前景广
基于过去15年的发展势头,多位境内外机构人士对国内ETF市场发展保持乐观,而当前实体经济转型需求、对外开放的趋势更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促进经济转型、提高基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这在郑富仕看来,是中国境内ETF市场最明显的影响之一。他还举例称,包括一带一路ETF、粤港澳大湾区ETF等针对性主题ETF的创设,以及国企改革ETF、央企结构调整ETF等产品的推出,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国家战略重点聚集让投资者分享了政策与国企改革的红利。而商品期货ETF的推出,则改善了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减少市场投机行为,有助于提升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效率。
郑富仕还表示,ETF更提供了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有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资产配置。同时,ETF实物申赎的运作模式令管理人不必频繁进行证券交易,适当降低了对基础市场的冲击降低基础市场波动性;跨境ETF、黄金ETF、农产品等商品期货ETF陆续出现,搭建起市场间互相联通的桥梁,为投资者进入各类基础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而展望ETF市场未来发展,刘逖表示,ETF产品线不断丰富,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尤其5GETF、科技ETF、半导体ETF等多个主题ETF,覆盖各类优质科技行业股票,全力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刘逖还表示,ETF可以直接、便捷、高效投资各类资产标的,将逐渐成为机构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成为价值投资的高效渠道。未来几年,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产品等机构投资者有望成为交易所基金市场的长期增量资金来源,长期资金作为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将会愈加凸显。
在今年6月,中日ETF互通项目正式开通,4只中日ETF互通产品在上交所成功推出,日本股票ETF首次在中国境内上市。据统计,上交所目前已上市了13只跨境ETF。“随着MSCI等一系列境外重要指数纳入A股,ETF凭借透明、便捷、高效的特点将成为境外资金重要的投资工具,也将成为境内投资者投资跨市场的重要工具,境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日益频繁。”刘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