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萌
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在加速区块链产业化中,又有哪些领域将率先受益?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区块链人才专家智库专家(区块链人才专家智库归属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区块链产业人才研究所,该研究所致力于建设区块链产业人才研究、培育、评价、服务等工作)、国际数权经济合作联盟执行主席傅明。
“上链行动”
取得诸多成果
《证券日报》:据了解,2018年11月份,您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发起了“上链行动”,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区块链产业化。如今启动已整一年,可否分享“上链行动”在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傅明:“上链行动”计划旨在“促进全球数字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开展政策与法规调研、技术与应用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测评与认证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本与产业链接、技术与应用推广、人才教育培训等工作。
整体来看,“上链行动”计划发起至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12月份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新能源上链行动启动,并发布了《2019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蓝皮书》;2019年1月份农业上链行动启动,召开了2019数字经济“上链行动”农业产业研讨会;与中信梧桐港中民投、京东冷链、百信银行等数十家单位共同发起农业“上链行动”,并打造“上链行动”示范区;2019年3月份,结合广州黄浦区的区块链1.0、2.0产业政策,聚焦广州实体经济的优势,开展“上链行动”计划;并与广州区块链产业协会成员一起,与重庆、云南、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政府共同推动“上链行动”计划。
《证券日报》:您曾表示,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一定不是简单的1+1=2或者是1+1>2,它是对现有制度深刻变革。怎样理解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
傅明:区块链的应用是“数学”+“哲学”的命题,同样,区块链的应用对现有制度的“深刻变革”,是个比较大的社会命题。简单说,可以从“诚信社会”这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信任成本”问题为社会发展至今面临重大问题,区块链技术出现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如何打造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诚信机制,约束由于制度制定和执行导致的信任危机。
由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真实不可篡改、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特征,可以充分应用在社会的“征信、诚信”监管等方面,由此,对个人重塑人生的轨迹、对社会重塑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方式,使诚信价值得到尊重,使打造价值社会和诚信社会成为可能。
从这个思考的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对现实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制度的深度变革。目前,区块链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有限。但区块链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们充满信心,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区块链发展需要
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证券日报》:在推进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您认为区块链未来在哪些领域有望率先落地规模化应用?
傅明:任何创新技术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应该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区块链与实际经济深度融合中,我比较看好政务、金融、民生、智慧城市领域。具体来说,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将大规模爆发,目标之一是打破政务数据孤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金融领域还会延续引领区块链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监管机制也会逐步完善;在民生领域,大数据、信息化发展具备优势的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精准扶贫等方面,会结合区块链的应用,打造出创新模式,并带动创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领域,借力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证券日报》:近期区块链行业持续火热,行业内供需失衡的现状和丰厚的薪资也让有些圈外人跃跃欲试。那么,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区块链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方面能力?
傅明:我们知道,区块链不是简单的技术,区块链是自带价值的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谈到区块链,我们首先会想到“价值、生态”等关键词。首先,区块链人才应该有价值观,对区块链有高度信仰;其次,区块链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不仅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应该是能够充分理解行业的人才,能够在行业应用中具备顶层设计的能力,具备打造生态体系能力的人才。
最后,区块链人才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创新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引进已经在中国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底层技术的研究需要我们汲取互联网技术的教训,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中国自主可控的底层技术。这对国内的人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敬请期待下期“区块链大咖面对面”:福建省区块链协会会长陈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