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上,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坦言自己是个大科学的批判者。
罗杰·科恩博格认为,过去这个世纪所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DNA测序等医学话题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并非为了专门研究某个问题所得,而是科学家在做自己的课题时意外地发现了学科融合,才有了相应的发现。“这些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医学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并非来自所谓的大科学工程,而是来自个人的努力。”
罗杰·科恩伯格以人类基因图谱工程为例,解释了花费重金的大科学为何收效低于预期。“人类基因图谱工程花费了10亿美元,很多人都对此产生质疑,因为使用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经费,也许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罗杰·科恩伯格称,现在可以仅用一周时间,花费不超过1000美元,即可完成基因测序,“但个人的工作反而带来了重大进展。”罗杰·科恩伯格一再强调,相较于大科学,我们更应该关注小科学。
如何才能实现重要的科学发现?罗杰·科恩伯格的答案是,只有去做,去碰运气。“发现本身就是不能计划的,是偶然的几率时间。如果有成千上万的聪明人追随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他们最终必然会有自己的科学发现。”
同时,罗杰·科恩伯格也承认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生物工程项目如果由个人来做,压力就太重了,维护成本也太高了。如果政府能够出资建立起相应的基础设施,将是对科学家的福音。”
对于大科学项目,罗杰·科恩伯格有自己的理解。他以DNA测序为例,称大型药企做高通量筛选的基础设施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筛选100万个分子,但成功率却很低;而20年前有两位科学家只需要一个小试管,以几乎为零的成本就可以快速测试百亿个分子。“比如药明康德,他们想建立上百万个分子的数据库,并寻找作用于某些特定靶点的分子,这样全球研发人员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个编码化合库进行分子筛查。这就是我所谓的,有意义的大科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