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宓迪
央行数字货币什么时候会推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表示,“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表”。9月25日,《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部分专家表示,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会降低现金使用比例,但现金会一直存在。在推进数字货币研究的进程中,央行会着重考虑风险防范等问题。
9月24日,易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们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所以叫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这样一个一揽子的计划。”易纲表示,将来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目标是替代一部分M0,也就是说替代一部分现金,而不是替代M1或者广义货币M2。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撰文表示,正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不应对其计付利息。这样既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由此引致通胀预期。相应地,也不会对现有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冲击。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会降低现金使用比例,减轻金融机构现金保管和兑付压力。此外,数字货币具有可追溯性,金融机构控制资金流向将变得更容易,对于金融业务流程和监管均具有重要意义。
薛洪言认为,就普通用户日常使用体验看,数字货币的储存与支付交易,与当前的电子支付体验不会有实质的区别。此外,数字货币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其应用场景具有局限性,特定的场景下依旧需要现金。所以,现金的使用会下降,但会一直存在。
针对有记者问及什么时候能够推出数字货币,易纲表示,现在没有时间表,还会有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试点、评估和风险防范,特别是数字货币如果跨境使用,这里面还有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和“知道你的客户”等一系列的监管要求。
记者关注到,针对“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80天内落地,初期将向四大行、阿里巴巴、腾讯和银联七家机构发行”的网传消息,央行证实网传数字货币推出时间及参与机构等均为不准确信息。
易纲表示,我们会坚持中心化管理,在研发工作上不预设技术路线,可以在市场上公平竞争选优,既可以考虑区块链技术,也可采取在现有的电子支付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技术,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也设立了和市场机构激励相容的机制。
薛洪言分析,不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剧烈影响,是央行着重考虑的问题,以此为原则来选择技术路线和推广试点方案。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表示,中国央行一直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步伐来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进程。从国际范围来看,还没有一个大国正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看到中国央行也关注到央行数字货币对于商业银行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展望未来,陈文认为,一方面中国央行会进一步关注国际上其他央行的举措,另一方面也会关注诸如Facebook这样的商业机构推出“超主权货币”(Libra)的进度。